close

養蠶記
算一算,養蠶也養了一個多月了; 那是一個無聊的午后,索性騎車到潮州的市區,看見一個招牌,上面寫著「檳榔」,下邊畫著一隻很大很肥的毛毛蟲,遠遠看,實在看不出是一隻蠶,近點兒看,還以為是賣蝴蝶的幼蟲; 腦子正一閃納悶著,哪門子的店家會賣蝴蝶的幼蟲?一進店裡,問了老闆,才知道是賣蠶-要賣給附近的國小學生。
國小三年級的學生,最喜歡的自然課,就是養蠶; 因為那是最能動手、觀察,又充滿趣味的課程,而且在無聊的時候,還可以放在手上把玩一下,消磨時光; 又可以假藉養蠶的理由,到野外去摘桑葉,趁機買個零食,何樂而不為?幾乎每個孩子都能說出蠶的成長史:卵、蠶、結繭、化蛹、成蛾; 他們之所以能背得如此清楚,一來是課本的內容,已把蠶的成長過程用文字方式條列出來; 二來是因為每個孩子從觀察中,早已能由視覺轉化成記憶,也難怪有人說:「觀察是學習的最佳方式。」
我這次養蠶,算是從成蠶開始養吧!怎麼說呢?在我買回來之後,不消幾天,就開始不定時的吐絲,而且沒多久,竟開始結繭。因此,並沒有完整地看到蠶從小到大的過程。但是在這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看著牠們一絲一縷地吐著白絲,將自己束縛在密不透風的繭當中,儘管經過我刻意地摧殘,牠們仍舊鍥而不捨地將自己圍繞起來,這種毅力,真是人生的一大啟示呢!
蠶的吐絲過程也是很值得一提的:當蠶開始不吃桑葉,而且頭不斷仰望、左右搖擺、不停地吐出細絲時,就表示蠶已經進入即將結繭的階段; 蠶一開始先在要結繭的周圍吐一些絲,等到牠發現不會有人為破壞且不會受到其他蠶的打擾之後,就開始不眠不休地「築網」; 說來奇怪的是,在沒有任何工具輔助之下,蠶竟能毫無誤差地結出一個極其精密、極其平滑的橢圓形,一點縫隙也沒有,一點突狀物也沒有,莫不 令人驚嘆!
蠶的結繭時間大概要六七個小時,一旦結成之後,就在裡頭待上十天左右,不吃不喝,脫下外皮和口器,毫無動靜地開始「化蛹」,再由蛹歷經蛾,等到身體的結構都成熟後,就開始分泌鹼性的黏液,潤濕繭,慢慢探頭出來,正式成為「蠶蛾」。
這次總共養了六隻蠶,但很不巧的是,在這當中只有一隻雌的,其餘都是雄的; 換句話說,在產下的三百多個卵當中,總共有五隻蠶爸爸和一隻蠶媽媽的功勞。蠶蛾的交配也是很有趣的一項紀錄,雌蠶的體型約二倍大於雄蠶,主要是因為腹部背負著數百顆的卵,雄蠶會散發費洛蒙並且不斷振動翅膀來吸引雌蠶的注意,等到彼此看上眼之後,就開始享受「魚水之歡」,但是每一隻雄蠶沒辦法應付上百顆的卵,因此等到這隻雄蠶退場之後,再由另一隻雄蠶來「篡位」; 所以在交配的過程,還偶爾可見其他被排除在外的蠶爭風吃醋,不停拍動翅膀干擾交配行為。
等到上百顆的卵都順利產下之後,那些「有功績」的蠶會陸續死掉,只留下待孵化的卵; 蠶卵的顏色會由黃,逐漸變成褐色,再變成黑色,未受精的卵則一直是黃色,不會變黑; 卵 的形狀是圓球狀的,大小約只有一厘米,就像一串串的珍珠散落在紙盒上; 大概過十天,就會變成黑色的蟻蠶。
蠶的生命週期,就是卵、蠶、蛹、蛾,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養蠶帶給我最大的啟示,莫過於體認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蠶的一生,都在紙盒裡與桑葉上渡過; 在紙盒裡的日子,對我們人類而言,就像是在牢籠裡,毫無自由; 當我們能有無限的行動自由與能夠在毫無邊際的世界上悠遊自在時,正是上蒼賦予我們莫大的幸福,比起那些肢體障礙、行動受限的朋友來說,我們與生俱來就是何等的有福氣呀!
當我看到一片桑葉上,可以容下十多隻的蠶時,想到的是我們對於「惜物」的觀念。有句說說「蠶食鯨吞」正說明了蠶吃東西的方式有別於鯨的狼吞虎嚥,而是一口一口慢慢來,想想看,我們人類在吃青菜時,一口就是好幾片葉子,和蠶真有天壞之別呀! 因為蠶的食量小,口器小,葉片吃的少,固然是無可厚非; 倘若我們今天在用餐時,若能細嚼慢嚥,好好享受箇中滋味,不也是一種享受嗎?
又當我看到蠶不畏困苦地一絲一縷結網結繭時,我更想到人的求生意志與堅毅的性格。許多人一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怨天尤人; 有些人一遇到難題,就畏頭畏尾,不敢面對現實。蠶慢慢地吐、慢慢地吐,正象徵著人應該要一步步、一步步腳踏實地的邁向成功,不要妄想一步登天。資質差的人,更要像蠶一樣,慢工出細活,用時間換取能力,雖然不會馬上看到成就,但大器晚成何嘗不也是成功一種嗎?
蠶,在世界裡,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一個生命體,但在耐心地養育牠們的過程中,卻帶給我許多人生的啟示與生命的道理。曾經,我們都認為人是萬物之靈、人定勝天,但當我們靜下心來向蠶,甚至是向萬物學習時,我們才會發現,原來,像蠶、螞蟻、蜜蜂這一類的生命,其實更蘊含著無限的生命力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