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知識大賽已在國內完成選拔,即將於明年七月代表台灣至美國參加國際挑戰賽,一較高下。個人認為,此一競賽正讓台灣的學子可以大開眼界,不僅認識世界地理的風貌,也能各好手齊聚一堂,感受各國的民族性; 站在教育的立場,更可搭此順風車,大開學生的國際視野。
前幾天,一則新聞報導台灣的大學生國際知識水平不足,對於國際新聞也往往鮮有接觸; 個人認為,大學生已擺脫中學的課業束縛,理應更有眼光與遠見去關心世界各國的脈動; 相較於代表台灣的這三位中學生,在筆者看完試題之後,只有佩服他們!
地理在社會領域中,有別於歷史的主客觀意識與事實、陳述間的落差; 也有別於公民的法律條文、社會組織、道德倫理。地理著重的除了基本的地形、氣候、水文、地質等自然因素外,連經濟、交通、政治、聚落等人文的因子也均屬地理的範疇; 學習地理,更應將各種元素融會貫通,並有能力將地理知識彙整、統合、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台灣學習完之後,再去比較各國的風俗民情; 再回過頭來思考,外國特有的民情為何無法嫁接在本地的文化上?
早期的地理科學習,強調於地名的背誦; 鐵路、河流經過哪些省分、國家?哪裡出產什麼礦產等; 這些對於地理的學習,是死板的; 而現在的地理教學,則強調「為什麼」; 為什麼河流匯集處會形成大都市?為什麼同樣有回歸線經過的台灣和非洲,氣候完全不同?為什麼芬蘭天寒地凍,卻造就出不凡的成就?真正的地理,是要學習事實呈現背後的「原因」,因此,這次地理知識大賽的老師說:「學地理不能僅靠背多分。」
地理老師更應開拓學生視野,例如當的杜拜學、諾貝爾和平獎尤納斯、印尼季節性森林大火等都可以當做題材; 讓學生知道杜拜是基於哪些自然、人文因素,才能成為世界的注目的焦點?杜拜一旦發展後,對哪些國家、海域有影響?杜拜的氣候與地形可能發展出什麼產業?如果台灣現在是早上十點,杜拜可能是幾點?這些都是生活化、最HOT的國際話題,身為一位(地理)熱師,是否有能力將這些轉化成教材呢?
在此,衷心期盼台灣的學生不是象牙塔裡的孩子,而是站在世界上的制高點; 也期盼代表台灣的三位小英雄,能有優異的表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