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思考、改變、突破回首來時杏壇路

十年杏壇路,回首憶過往

今年,是我教書剛滿十年; 回首來時杏壇路,有許多動人的事,也有許多讓人不禁莞爾一笑的當下。這十多年來,於我而言,像白駒過隙一般,一溜煙就消匿過去了。在這十多年的歷程中,我偶來懷之,亦不定時地省思所走過的點滴; 我發現,在我的教學生涯中,一直充斥著「思考、改變、突破」。

其實,教育無所不在,每一個言行舉止,每一個與親師生互動的話語,都隱含著教育的真諦。十年來,每一個教育的環節,我總是不停地想著,如何讓每一個當下,都充滿意義。我回憶著我進入校園開始,便是一連串的思索; 而這些師生互動中所呈現的,都是生活裡的教育思考。當自己歷鍊得越多,越能理解箇中的滋味,看似面臨難關,實質上卻是另一種成長與挑戰; 在抉擇的過程中,有時未必是選擇最正確的,也未必是對孩子最好的,但我們當下的決定,卻是如此的真切。

 

思考,教育的抉擇

    就這麼舉一個小實例吧! 當我進入校園裡,我看到兩位小朋友在掃地,一位小朋友恭敬地向我道聲:「老師早」,另一位小朋友則視若無睹。這時候,我面臨到了一個問題:

我是否要走過去詢問那位「視若無睹」的孩子,為何沒有向老師問候?

*反正他也不是我班級的學生,眼不見為淨

*如果我過去詢問為何沒有向老師問候,會不會得到不堪入耳的答案?

*也許他今天剛好有什麼不快樂吧!

*也許我曾經責備過他,所以讓他暫時不想理我。

    接著,我又走進教室,我看到教室有幾扇窗戶沒有開,此刻,我又該怎麼做呢?

*好言好語,請小朋友幫忙打開窗戶。

*疾言厲色,為什麼進教室沒有開窗戶!

*教師直接走到窗戶前,打開窗戶。

    我請孩子或自己開完窗戶之後,我發現黑板上登記著沒有交作業的號碼,此時,我又要怎麼去做呢?

*先思考這幾個號碼是否為常態呢?還是特殊情況?

*先思考他沒有寫作業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直接斥責為何沒有交作業?

*好言好語詢問為何沒有交作業?

    接著,要升旗了。我開始去思考:

*為什麼要升旗呢?它的正向意義是什麼?

*如果沒有升旗,會不會失去什麼?

*除了升旗之外,還有什麼活動可以融入的嗎?

    升旗了,除了這些思考之外,我又看見有的孩子沒有站好、沒有穿班級的服裝、忘記帶帽子; 升旗之後,開始進入班級的讀報活動,我開始思考:

*怎麼推動讀報對孩子最有幫助?

*讀完報紙之後,怎麼帶孩子做進一步的延伸?

*如果孩子的閱讀-寫作、閱讀-口語表達,連結做得不好,該怎麼辦呢?

*我這樣做讀報教育方法是正確的嗎?

    從一進校門,不到一個小時,便出現了這麼多選擇與思考。可想而知,這十年來,我面對到何其多的掙扎與兩難的問題。

 

教學演進,刺激教學再進步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不只如此,我發現只要進校園中的無時無刻,正是「教育->思考->教育->思考…」的不斷循環。其實,在教育現場,如同一篇篇的教學研究,當我們面臨教學的問題時,便是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思考教學-重新執行。

教學就是一個演進的過程,每一次的教學,就是前一次的經驗累積所展出來的成果。猶記得初任教師時,只知道講述法,總覺得教學就靠一張嘴巴、一枝粉筆就綽綽有餘了,更何況自己的板書也在水準之上; 但是,慢慢的,在我的教學過程中,開始有不少出版社提供各式的教材、電子書、輔助資料,在我慢慢試用之後,我發現這些資源對我而言,是教學的正向助益; 於是,在眾多的學科裡,我開始融入了這些電子媒材及輔助資源。在教書五、六年之後,因緣際會參與了一場研習,研習中,講師試著以分組討論的方式,帶領們思考問題,並藉著思考、討論的過程裡,引入問題解決與小組討論的種種策略,再進而做口語發表、小組回饋; 有了這次研習的經驗之後,我發現我的教學方法,除了往昔的講述、電子書之外,又多了「分組合作」的模式,自此之後,我檢視教學這幾年來,確實是一年比一年精進,一年比一年來得紮實。

    到了這幾年,吹起了一陣翻轉教育、學思達的風潮,我依舊參與了這樣的研習,也在這當中學習到許多帶領學生思考的方式。以往我總是主導整堂課程,幾乎鮮少有機會讓學生思考、發言,但研習之後,我嘗試把內容的精髓運用於課程中,讓學生在上課前可以自行預習,接著在課堂上我再針對大家預習所面臨到的問題,由我或同學共同解惑,接著再正式進入課程、拋出有難度的問題…; 我發現這樣的教學,不論對我或學生而言,都是全新的開始,我也相信,這樣的學習成效比之過往,是更好的。

    於是,這陣子,我重新回頭檢視這十多年來的教學歷程。從最初的生澀、講述法,開始進階到懂得運用各種媒材、電子資源,進而,運用更多研習會場所學習到的各式新知…; 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在教學上卻充滿正能量,也充實滿滿。現在的我,在課堂上,可以自由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在面對各式課程時,也能四兩撥千斤地解決問題。這樣的改變與演進,是累積十年的教學經驗,才摸索得來的。

 

經驗累積,分享造福

    這幾年,我接到許多學校的演講邀請,老實說,我並不覺得我是一位教學很成功的人--至少在許多前輩的資深經驗裡,我只是一位新手上路罷了。我在第一次的講座時,那是在五年前,當時我跟在場的老師說:「各位老師,我實在不敢跟各位分享我的成功經驗,因為我的教學年資只有五年,但我相信,熱情可以彌補年資的不足,興趣可以彌補專業的不足,我們共同勉勵……」,當時,在演講的場合,一眼望去,每一位老師幾乎都比我資深,我越講越膽怯,但他們的眼神卻是越來越亮; 我也不知道我的講座內容對他們而言,是否有實質幫助,但我相信我自己所分享出來的,都是這五年來,經過思考、修正、反省、執行的步驟,不斷研發產出而來的。

五年前的我,顯得有些羞澀,但在老師發亮的眼神中,又有些自信。

    再過了五年,此刻,我年資十年了; 我有更多可以分享的教學經驗。這五年來,又是教育、思考、問題、解釋、執行…等反覆循環,我更能得心應手地面對各種棘手的問題,也更能把許多教學的分享素材融會貫通並用一套深入淺出的方式,與老師們分享。我也常思考,「我這樣做是對的嗎?」,此刻的分享或是對的,但明年回頭檢視,也許又有不同的體悟與答案; 我甚至會去懷疑五年前的自己,當時帶給老師們的許多經驗,是正確的嗎?當時分享的新知,如今是否早已過時,又或者成為一套與時代脫軌的理論。

    面對老師、面對學生,我總有許多的思考面向,也更希望在這些思考當中,能有所改變、突破。

 

職場的堅持,永遠的目標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由日本作家植松努所寫的<<從玩紙飛機到上太空的夢想教室>>。書本裡,作者描述自己從小的心願,面對的困難、下定決心的改變、勇敢益也突破,進而創造了不凡的自己--自製火箭上太空,連美國NASA、日本JAXA都前來取經請益。身為一位國小老師,是否有像一位太空人一般這麼偉大,當然比之不如,或無從比起,但卻有不同層面的影響力; 我總以自己身為一位「學習型教師」為樂,如同海綿一般,吸取不同的養份,開創不同的視野。

    這十年來,常有家長、朋友、老師問我,在教學生涯中,你最感動的回憶是什麼?你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經驗?對於未來有想過要如何發展、突破嗎?老實說,每一個問與答都是一段「萬言字」,在這本教育的「萬言書」裡,隱藏著太多太多的教育點滴,有酸甜有苦辣,有抑揚有頓挫,如果只是永遠處於「舒適圈」裡,那又有何挑戰可言呢?我堅信,對我或者對許多對教育有熱忱的夥伴們而言,不變的是一本初衷、投入教育職場的那份堅持。

    教學之路走了十年,我們總難相信自己會走往哪一條路。記得初任教師時曾想過,就當老師教書教一輩子,接著就退休了; 可是,教學的熱忱一旦被點燃,就像電源的開關一樣,不去碰它,就永遠不會有事,一旦碰了,就有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於是,我進入了輔導團,成了語文老師中的老師,我得到了教師的榮譽獎項SUPER教師獎,肩負著教育路上責無旁貸的任務; 我擔任了教育部教學訪問教師,持續在偏鄉與更多親師生一同教學相長。因此,每個階段的思考、改變總有不同,總會突破。

    自始至終,我仍是一位國小教師,其使命何在,因人而異。在教育的洪流中,我不停思考,什麼是教育的真諦? 它可以簡單到與孩子們的單純互動,它可以複雜到一個國家的教育願景,它甚至沒有答案,只存乎一心,自由心證。「思考、改變、突破」是我這十年來,不斷地於杏壇之道所奉為圭臬的,哪怕時代變了,哪怕自己換了職位,於我而言,這是永遠不變的教育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