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輔導團南北交流—

語文教學的學習共同體模式

 

凜冽微雨的冬日,教室裡正捎來一股暖意,把北台灣的冷風,都毫不留情地驅散而走; 一群來自南台灣的高雄市國教輔導團夥伴,正進行一場南北語文科觀摩交流,打破南北界限,也打破了國中與國小的藩籬。

 

學習共同體模式-語文教學

   本次的交流活動在台北市萬芳高中展開,以學習共同體的分組模式,結合閱讀理解的授課,將語文與現代教育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授課教師王妍蓁老師,是一位國文老師,除了對國語文教學饒富經驗與熱情,更是校內乃至全市的閱讀推手; 長期推動閱讀的她,深知文本理解的重要性,因此,在語文的公開授課中,以<張釋之執法>為本,融入各種類型的提問,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發表; 更結合學習共同體的任務分配模式,讓學生有方向地善盡討論的責任; 同時,觀課教師亦深入小組中紀錄,以便了解學生學習互動的狀況。

 

有層次的提問,深化學生思考

   課程一開始,教師先以<張釋之執法>的教學影片拉開序幕,讓學生對文言文課文有再進一步的理解; 接著,老師提出了pisa閱讀測驗中的層次問題,以確認學生的學習狀況; 教師的提問如下:

(一)<張釋之執法>藉對話描寫事件過程,請依據證據推論三個角色的對話語氣差異原因。(資訊檢索、文意推論)

(二)君權時代,伴君如伴虎。張釋之在漢文帝盛怒下,說了:「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請問這樣會不會激怒漢文帝?請說明理由支持你的看法?(文意推論、發展解釋)

(三)承上題,張釋之堅持原判,請分別找出其據理力爭的證據及理由?(文意推論、省思與統整)

(四)如果有人不小心擅闖了總統出巡交通管制,你認為總統或其幕僚可以如何處置?(省思與評鑑)

(五)請由漢朝張釋之執法事件,想一想你對下列新聞事件的看法。(延伸思考)

(六)這篇文章中,你認為寫得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請說明理由。(省思與評鑑)

以上題目由王妍蓁老師提供。

 

學習共同體中的觀察與發現

   只見每一位組員熱絡的討論,可見學生對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模式,早已不陌生了。在觀課教師的記錄中,看到幾個現象,包括:

  1. 某甲不喜歡與某乙討論,且某甲的發言內容總是被某乙否定。

  2. 某甲學生喜歡自己寫自己的答案,不習慣和同儕互動。

  3. 某甲能擔起領導者的角色,指揮同學討論的方向。

  4. 組員間能自動輪流擔任某項工作,如組長、紀錄、發表、檢核員。

  5. 某甲能積極尋找答案,並詢問組員的看法。

  6. 某甲能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主動爭取發表的機會。

  7. 某甲能詳實記錄討論內容,並工整、有條不紊地書寫於白板上。

  8. 某甲會積極與老師討論問題,並能觸及問題核心,足見某甲對文本的理解極為透徹。

在老師的教學、組間巡視,以及同儕間的互動和觀課老師的紀錄中,可以知道這是一場師生間的有效教學,也是授課教師與觀課教師間的有效觀摩。在本次的交流中,語文領域的成員囊括了國小、國中及語文領域的召集校長,雖然國小教師對國中的文本較為陌生,但是經過授課老師的精闢解說後,語文領域的夥伴均認為,老師的教法,能夠讓沒有先備經驗的老師,當下理解文本內容; 而我們也相信,透過文本的分析與小組對話,低成就的學生,也能表現出有信心的一面。

 

學習共同體的觀察指標

因此,在觀課教師的記錄中,我們看到了學習共同體當中,極為重要的幾個面向,包括:

  1. 學生上課情況:包含學生之間相互問問題的情況(頻率和內容)、學生有沒有哪些不必要的行為?

  2. 學生學習情況:包含學生對哪一部分比較感興趣?以及學生在學習中較困難的部分?

  3. 學生討論情況:包含學生有沒有傾聽、等待?組員之間是否互相協助、討論?組員間是否產生主導者?討論過時是否有何特殊現象?是否有伸展跳躍(jump)的學習?

 

在本節課中,妍蓁老師的教學流程主要包括四個步驟:

一、喚起舊經驗:老師先播放<張釋之執法>的動畫,以及<包青天>的短片,探討與本文文本相關的法律事件,連結舊有的小說情節閱讀經驗。

二、發展活動(人物形象特點分析):

  1. 藉由「對話」與「動作」,突顯角色人物的性格與情節發展。

  2. 請同學依據「事件、辦案法律攻防經過、結局」結構,討論思考縣人、張釋之、漢文帝如何藉語氣差異彰顯主旨。

  3. 教師串聯歸納或澄清。

三、延伸活動(中心思想意涵討論)

  1. 請同學依據文本,舉證「文帝怒曰」轉折句所引起的風暴。

  2. 小組討論激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意涵。

  3. 小組討論激盪「廷尉,天下之平也。」意涵。

  4. 教師串聯歸納或澄清。

四、綜合活動:介紹與法律相關的古今中外書籍,供學生延伸閱讀。

 

教育學的特性,引發學生高層次學生

在一系列的教學流程中,我看到了教育學上的幾種特性,分別是生活經驗、文本理解、學習遷移、思考深化、領域跨越。

  1. 生活經驗:生活經驗能讓學生能進一步理解文言文的內容。如:教師播放影片。

  2. 文本理解:教師設計的題目,是需要讀懂課文才能回答。如每一位角色的語氣、位階。

  3. 學習遷移:從課文中的情況,類推到班級、社會中相關的情形,學生如何解決?如:如果有人不小心擅闖了總統出巡交通管制,應如何處理最妥當?

  4. 思考深化:教師設計的題目,除了直接提取外,尚包括了統整、省思與評鑑。

  5. 領域跨越:領域跨越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拓展不同的視野。如:閱讀司法的相關書籍(公民科)

 

結語-學習共同體,點燃一盞溫暖的教育燭光

當學生在一節課中,能夠學習到五種(語文)教育的特性,便是一堂豐富而多元的課程; 許多的課程,不需要老師一直強調現在要學什麼、現在要進行哪個環節,而是老師可以很巧妙地變化教學活動,學生也能耳濡目染地吸收到課程的精髓。

在這一節課中,觀課的老師可以從「語文科」中,找出幾種教學策略、活用於不同的科目,也許是數學課的學習共同體,也許是社會科的深度思考,也許是物理化學與生物的領域跨越,也許是英語科的生活經驗串連。教學策略好比一種調味料,可以加在不同的菜色上; 好的廚師可以用不同的烹調方式和現有的食材,變化出一道道的菜餚,而好的老師,就要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各種知識的連結,變化出不同的教學藝術。

在這一堂課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教學風景,也為我們在寒冷的冬日裡,點燃一盞溫暖的教育燭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