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乘著花轎而來
(一)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劉禹錫的<春詞> 。
(二)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鄧獨自歸。」同一個年代,李商隱也在雨中寫下了<春雨>。
翻開史卷,頌春、懷春、憶春的詩詞,繁雜又帶有深度,令人目不暇給。當然,還有一些,第一眼就讓人看出春天的愁悵與愁思:
(三)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李白<春思>
(四)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是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複相逢。」--白居易<憶江南>
(五)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春天,微冷東風吹起,捲起了空氣中的氛圍,也捲起了款款的相思、嚮往與懷憂。
春天,到了嗎?
丙申,年之伊始,預料今年上半季仍是一個溫暖的時節。時值三月初,卻又偶爾捎來冬的音訊,春寒料峭,春裡有一點冷峻,然而,春之裂帛,也敲響了春天的花鐘。
說起春天,我們總愛歡欣鼓舞地迎接它,如「春神來臨」、「春天乘著花轎而來」,春天,好像有一種被擬人化的形象,帶點喜悅,帶點童真,悄悄地踏著步履而來。春天的感覺是怎樣的? 自古以來,詠春的文學佔了絕大多數的比重,如賀知章歌詠的春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較之於秋天的悲愴與蕭條,春天多了一層的溫暖與期待; 也許是歷經了冬日的飛雪白皚,春天總是充滿著暖洋洋的氣息吧。我就愛這一首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宋祁<玉樓春>
愛春、惜春的人總也不少。尤其今年的春季,更為人所津津樂道; 從春節的連續假期,再至二二人紀念日連假,再至清明掃墓,名副其實地讓人們享盡了「春遊」的好福氣; 賞花的賞花、沐浴於春陽下的有所在多有、與花共舞的也不在少數、登山賞景的更是人群簇滿山頭; 歷經冬日的瑟縮,此時,所有迎春的人,都傾巢而出了。其實,嚴格說來,春天應在春節的當下,便已揭開,只是偶爾寒流、冷氣團的降襲,卻讓人遲遲在春與冬之間猶疑。而春天,與春節,總有些關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逐漸的,自年節過後,走至年中,中國一帶所傳來的季節俗諺--「春天後母面」,也開始於民間流傳,甚至還有俗諺「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意思便是,還沒到五六月的端午節,這些長袖的厚衣,仍先不要收進衣櫥; 想想看,從年頭一直到年中,春的週期,也佔了一年的泰半月份了。
其實,大多數的人仍是喜歡春天,因為至少沒有夏天燠熱汗濕溽暑的難耐,也沒有冬天凜冽凍刺入骨的哆嗦; 簡單說來,在春天的氣候感知上,並沒有如此極端又反差的感受。如果說,要判斷春天的降臨,大概就只能從自然界的竄發與躁動開始吧! 現今的農民曆裡所提及的驚蟄,是傳承於古人的智慧,意思是春天的第一聲雷,在人間敲響,也敲響了土壤裡的小蟲,接著,小蟲驚醒,在土裡竄動,鬆軟了泥地,讓土地更適合花草植物生長。
「三陽開泰送春晴,蟄伏生靈又歷驚,夢醒黄粱蠢蠢動,枝頭地下嫩绿萌。」--佚名<驚蟄>
所以,春播、夏耘、秋收、冬藏,春天播種,夏天耕耘,秋天收割,冬天收藏; 短期的花季,春節過年前或是冬季播下希望,靜待春節或春天百花盛開,爭妍鬥豔; 從大自然的法則來推論,花開了,鳥兒蟲類群聚飛來,採蜜飽食順道傳播花粉,讓花與鳥的生命力源源不絕; 所以,春天,於自然界,便是優美的竄發與躁動,攪起了東風拂動、如詩如畫的春水。
「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滿圓深淺色,照在綠波中」—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我也愛春,好像有一種充滿期待與生命力的樣態。春之到來,總會擘畫一年的行事,期許自我不要白走這一年,也像是在走一條未知的路程,沿途觀望著夏日的炎陽清朗、秋日的撲朔迷離、冬日的梅香雪芒,進而,又返回了春的起始; 於是,年又一年,日復一日,我們逐漸有了一種在歲月下,對自我的省思與體察,我們期盼一天比一天更精進、更豐美,也期盼生活裡、世界上,能有春的婉約、春的溫煦,一切回歸大地的原始,和氣、和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