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麵羹

朋友曾經跟我說過,台中有一種其他地方吃不到的美食,叫做「大麵羹」」。從小我就在南部長大,好像真的沒聽過這種餐食,我心裡打量著,是不是我們常吃到的「肉羹麵」?

    前幾天到台中走訪,在車站旁的建國市場繞著,便看到「大麵羹」的招牌,我馬上連結起朋友跟我說的。我點了一碗,看著老闆娘熟稔地煮,先從熱湯裡舀起粗麵條約莫大半碗,加了一些菜脯、香菜、醬料,再舀進一些像羹的東西,最後再放入一塊油豆腐。端到我面前,碗裡還冒著蒸騰的熱氣,在冬日裡吃著,特別暖胃。

    一開始,我以為大麵羹就是大碗的肉羹麵,直到親臨店家欣賞廚藝兼具品嚐之後,才知道,所謂「大麵羹」的「大麵」指的就是像烏龍麵一樣粗條、橫切面呈方形的麵條,口感軟Q,頗有彈性麵條因為事先煮過,在湯汁裡略微浸泡,所以咬斷入口的瞬間,不只有原本麵條的原味,還混雜了一些湯汁的鮮美。這碗大麵羹裡,有一些做羹湯時常放入的配料,如紅蘿蔔絲、木耳、肉絲、竹筍片、蛋絲、蔥花、韭茶,和我原先以為的「肉羹」,有著極大的差異特別是大麵羹裡還放了一塊油豆腐,對我而言,卻真的有些奇特;但同時也令我意外的是,羹裡竟然沒有肉塊、魚漿等q彈口感的用料。這碗雖名為「羹」,卻沒有極度糊爛黏稠的勾芡,反而是濃中有一點滑溜的感覺,但卻又不似湯那麼地稀薄。至於口味,鹹中略帶一點難以形容的甘味,再搭配不同的用料,反而迸發出不同的味覺組合。我喜歡這樣的品嚐,一碗麵,千變萬化,時有驚奇,每一口的滋味都值得期待。

   據說大麵羹是早期物資缺乏的年代,因為貧窮,所以在麵條中加入大量鹼粉,讓麵條煮熟後膨脹,更容易餵飽肚子。雖然味道不尋常,但早期的老台中人們因年輕困苦時常吃,到了現在反而懷念那獨特的口味。也因此,這碗大麵羹,在份量上還真的如我想像中的「大碗」的麵; 許多在地的台中人說,往往早餐吃一碗,就可以飽到中午了端上來的那一瞬間,我也有一種光是視覺所及,便飽足了感覺。
    另外,值得一提的,在我吃大麵羹的過程中,我看到老闆娘盛了半碗的麵線糊,接著,又舀進了一大勺的肉羹、肉塊,我心裡納悶著,豈有這種吃法?老闆問我哪裡來的,言外之意,這就是台中特有的在地小吃。我問她,這碗是什麼名字,她說這是「麵線羹」,我猛然間想起,「麵線糊」與「麵線羹」,到底還是不同的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