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語演說的參賽與指導經驗分享        /國語文輔導員林彥佑

在國語文競賽的各組項目中,被公認為最有挑戰性的,莫過於「國語演說」了; 儘管如此,每一年仍有為數不少的選手躬逢其盛,見證了國語演說的精妙與趣味。國語演說,說難不難,說易著實不易,有多數的選手,參與了盛會之後,便愛上了演說; 當然也有另一半的選手,從此敬謝不敏; 其箇中滋味,只能用「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來形容了。

 

三十分鐘的台前準備

競賽之前的抽題、準備,共有三十分鐘,確實是「分秒必爭」,如何善用這三十分鐘,真的是需要練習、累積經驗。要在三十分鐘之內寫一篇完整的「演說稿」,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選手只能寫「演說大綱」,鋪陳接下來的所有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我會要求選手做到以下三件事情:
(
) 做水平思考,將與主題相關的材料,全都迅速地在腦海中掃過一遍,並記錄下來,例如,題目為「環境保育之我見」,參賽者須趕緊想出與「環境保育」、「我見」的相關詞彙、用句遣詞、故事、影片、親身經歷、國內外新聞、正反立場等,馬上寫在紙上。
(
) 接著,再開始鋪陳演說大綱,將上述的材料去蕪存菁,東搬西挪地確定要將這些素材擺放至哪個位置,如前言、主文、結尾,並試著延伸出更多的內容,當然,帶進準備席的紙本資料一定要分門別類,並事前研讀,以便在有限的時間內旁徵博引,組織成文。
(
) 在最後五分鐘時,試著在座位上演練一次,包括手勢、表情,此時也許台上正好有選手在演說但別被其表現所影響。當自己先演練過時,上台比較不容易忘詞、支吾,也可以掌握時間。

 

上台與台上的要領

上台前,請務必整理好自己的服裝儀容、髮型,試著將微笑掛於臉上,從容上台; 站定後,眼神自然地看過在場的評審,儘管有些評審可能忙著翻評分表、題目條,但也請選手保持一貫的笑容。或是選手可以用眼睛的餘光,注意哪位評審正在看你,便趕緊看評審,為的就是讓評審對你留下好感。當選手敬禮時,常會出現頭髮往前散落的情況,因此頭髮較長的選手,儘可能地綁好,也可避免風吹而導致手不地撥髮。

「演」之「手勢」

在台上演說時,記得要有「手勢」(演說的「演」,即為簡易的手勢、肢體動作),但不過分誇張(如身體左搖右擺、前傾過度、上台移動腳步; 手勢應有變化,所擺放、伸出的位置也應略有不同,不宜左手伸完換右手,右手伸完換左手,如此太有規律的手部動作,容易導致評審頭暈目眩。手勢偶有握拳,偶有張開置放於胸前、腰旁、耳際、高舉、下垂等不一而足,只要自然即可,不刻意記憶。)


「演」之「表情」
   
在演說時,表情極為重要(表情亦為「演」的一部分),悲傷難過時可展現皺眉之貌,高興喜悅時可展現笑容; 微笑固然重要,特別是國小的學生,笑容為最迷人的印象分數; 但也得視題目、演說內容而展現不同的笑容; 若抽到的題目為「令我難過的一個畫面」,則要調整笑容,或只在問候時展現笑容,或在內容稍平和時展現淺淺的笑。在演說最後時,不論覺得自己說得好或不好,都要給在場的大家一個真誠的笑容與感謝:「我的演說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聆聽」,接著,鞠躬敬禮,優雅下台。

 

廣泛閱讀,拓展演說深度

在四到五分鐘的演講鋪陳中,是大家決戰勝負的關鍵。平日選手在準備內容的時候,就要「無所不讀」,凡是能力範圍內可閱讀的素材,都儘可能地閱讀、吸收,也可以準備一本小筆記本,隨時記錄值得抄寫的東西。準備演說內容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空無一物」,腦子裡沒有材料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沒有辦法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就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一個很會煮飯燒菜的婦女,如果沒有米、食材,怎麼可能端出好菜呢?因此,選手平常就要廣泛閱讀,多元涉獵。

    從閱讀來講,最基本的材料就是國語課本、社會課本等文字量較多的書,其次為報章雜誌、課外書、月刊…等; 如果只把「閱讀」侷限於「閱讀書本」,那一定會限制住自己的訊息吸收量; 選手可以嘗試朝以下幾個面向來著手:

(一)閱讀歌詞:許多流行歌不只好聽,而且其歌詞寫得更有意思,如果題目是勵志型的,也許可以引用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五月天<永遠不回頭>; 如果是家鄉類、情感類的,可以引用周杰倫<稻香>; 如果是有關友情的,則可選伍思凱<分享>,周華健<愛相隨>,因此選手在台上,可以說出歌詞的其中幾句,增加說服力。筆者曾看過有些選手直接在台上唱起歌來,或是在台上走來走去,這些都是需要避免的,畢竟這是「演說」場合,而非「說故事、演戲」的場合。

(二)閱讀新聞:選手可以將近二個月來的新聞瀏覽過一遍,也可以選擇性地將重點記錄下來,這些對於內容的豐富性都很有幫助; 選手可以閱讀的新聞面向要廣要深,不一定只研讀兒童類、教育類,有些熱門的社會新聞、國際情勢的新聞、文化采風的報導…等,也都可以加以注意; 對於這些新聞,當然是了解越透徹越好,但也應量力而為; 重要的是,選手讀了這些新聞之後,要能適時地在演說中加以發揮,靈活運用。

(三)閱讀詩詞美句:自古以來,流傳了許多經典名句、佳句、諺語等,這些都可以巧妙地在演說稿中運用; 而許多選手熟知的唐詩,更可以在演說稿中呈現; 而呈現的方式,筆者認為「活用」才是最高的界。例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表面上在談農夫種稻的辛苦,但如果演說題目和營養午餐、鄉土情懷、一則新聞/一本好書的啟示、我最尊敬的人…等有關,都可以加以利用。有時選手記了太多詩詞,一時忘記是哪一位作者所寫的,千萬不要移花接木,張冠李戴,這時只要說,「有一首詩是這樣的」、「有一詩人曾寫過」…即可。

(四)閱讀好書:每一本書的內容都能在演說場合上發揮,端看選手的能力罷了; 有些書的內容,不限於某個主題的題目才能發揮,只要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相信演說的素材俯拾即是。例如,將某本書運用到演說文裡:「最近,我讀了一本<<翻轉思考-有趣的成語遊戲>>,在這一本書中,我感受到,原來學習成語也可以這麼有趣,而作者更認為思考、創新是學生必備的能力…」因此,可用於「最有趣的一堂課」、「一本書的啟示」、「閱讀的樂趣」、「如果學校成了遊樂園」、「我的教室」、「我對考試的看法」…等。

 

內容的鋪陳是極為重要的。那該如何鋪出一篇好的演說稿呢?其實演說稿有某種程度上和「作文」相似,但卻不是百分之百相同。演說稿,一般而言,區分成「前言、正文、結尾」。

(一)前言:有許多鋪陳的方式,可以採用疑問句(你知道課外書對於學生的學習有多重要嗎?)、排比句(讀一本好書,就像沈浸在中; 讀一本好書,就像徜徉在柔靜的曠野中; 讀一本好書,就像置身於百花齊放的花園裡…)、開門見山(所謂好書,就是可以啟迪人性,發揚善念…) 、名言錦句法(古人說,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新聞法(曾經有科學的研究指出,多讀書的人,不但可以有活絡的腦細胞,還可以…); 種種的開頭方式都可以依選手的喜好與經驗來做選擇。一般來說,以四到五分鐘的演說時間而言,前言大概佔三十秒左右; 接著就要想辦法過渡到主文。

(二)主文:主文為全文的重心所在。一般而言,採總分總的方式,最能清楚展現架構,也最能讓評審委員馬上進入到主題層次,更可以避免自己的內容過於紛亂。所謂的「總分總」,亦即是讓「分」成為有條列式的呈現,如「總分分總、總分分分總、總分分入分分總」,通常,習慣採取「分分分」的三分方式,最引起大家的記憶與共鳴。這「三分」的起頭方式,大致為「首先、其次、最後」,例如:「首先,我認為使用手機會影響學童的視力…。其次,我認為手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最後,我認為手機的電磁波可能會影響我們的大腦發育…」。這樣的架構是最清楚明瞭的。

    有時候,也不見得所有的主題均適合採取這種方式,端看選手的經驗與能力來判斷,例如:「我的戶外教學經驗」,則比較傾向於前言經驗敘述經驗啟示結尾,亦即國小學生在課本中常見到的「記敘文」類型; 又如「成功與失敗」則傾向於並列型論述,其結構為「總說成功的經驗失敗的經驗成功與失敗的關係結論」。好的主文,恰如作文常見的「豬肚」,必需豐美厚實,才能引人入勝。而主文的豐美,則來自於平日的廣泛閱讀與生活經驗的多寡。

(三)結尾:響鈴之後,即需開始鋪陳結尾。結尾通常先採取一段與主題相關的名言佳句; 選手平日即需累積許多好的句子,並練習「活用」,如:「沒有礁石,哪激得起美麗的浪花; 沒有挫折,哪能顯現出成功的可貴」(題目為「挫折與我」); 「運用」只是將原本的錦句重新說過一遍,而「活用」則是能遷移到各個主題(但不可過於牽強,否則可能弄巧成拙)。結尾時不宜出現新的論點,或偏離前言、主文,可以延續主文的內容,迅速作結,也可以歸納主文的重點,可以是期勉法,也可以是設問法,也可以前後呼應,這一切的運用,都靠選手平日的經驗來決定。

    除了內容,咬字發音與語調、語速、語情也是相當重要的。選手平日必須準確地唸注音符號,特別是捲舌音與不捲舌音,因為這些注音符號的發音,最容易讓評委知道你是否有演說或朗讀的基本功,其餘如ㄟㄝ  ㄤㄢ  ㄛㄡ也都要逐一練習,而去聲則要強而有力,上聲則要考慮全上或半上,平聲與輕聲也要留意。語調若有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變化,能讓聽眾聽得悅耳、感受到聲音的靈動,如果一直停留在很平穩或很高亢的聲音,則容易讓人感到不舒服; 至於語速,則為「說話的速度」,正常約一分鐘150字左右,過慢易讓人感到不耐煩,過快則又讓人有壓迫感,而且說話速度太快,也較缺乏思考的時間,間接影響下一句的思考; 平日可拿國語課文加以練習,讓不急不徐的速度成為「自然的說話習慣」。至於語情,則是「說話的感情」; 當悲傷難過時,語情顯得緩慢而低沉,當高興喜稅時,語情則快速而高昂; 語情有了變化,能夠讓說話的感覺顯得更栩栩如生,也更有張力,能吸引評委的注意力。

    說話的魅力,是要靠平常訓練的,平日可以多聽談話性的節目、廣播電台、主播報新聞、文章朗讀檔…等,可以找幾位值得學習的對象加以揣摩、練習,再融入自己的風格,就能成為自己獨特的演說個性了。平日的說話,可以嘗試用錄音機、攝影機錄下來,聽聽看速度是否過快、過慢,是否有掌握到語調、語速、語情的關鍵,是否有正確又自然的咬字發音,是否有多餘的口頭禪或贅字詞,是否有結巴或語句不順之處,總之,好的演說除了台風的自然、內容的充實,也要注意到說話是否說得好聽。

    國語演說確實是一項困難的競賽項目,但其精妙、趣味之也只有沈醉其中的人,方能了悟的; 筆者參賽、指導、命題、評委多年,常與選手們分享演說經驗,也常嘉許選手,得名固然值得高興,但就算沒有得名,在準備的過程中所閱讀過的篇章,所咀嚼過的文句,不也是增長智慧的一種方式嗎?國語演說,是國小階段中說話教學的最高層次,它的內涵包括了說了、說好、說到、說美,是一層又一層的能力積累,相信只要能找到演說的訣竅,必能在演說的場合,留下美麗的身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