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語演說的參賽與指導經驗分享   /林彥佑

 

廣泛閱讀,拓展演說深度

在四到五分鐘的演講鋪陳中,是大家決戰勝負的關鍵。平日選手在準備內容的時候,就要「無所不讀」,凡是能力範圍內可閱讀的素材,都儘可能地閱讀、吸收,也可以準備一本小筆記本,隨時記錄值得抄寫的東西。準備演說內容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空無一物」,腦子裡沒有材料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沒有辦法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就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一個很會煮飯燒菜的婦女,如果沒有米、食材,怎麼可能端出好菜呢?因此,選手平常就要廣泛閱讀,多元涉獵。

    從閱讀來講,最基本的材料就是國語課本、社會課本等文字量較多的書,其次為報章雜誌、課外書、月刊…等; 如果只把「閱讀」侷限於「閱讀書本」,那一定會限制住自己的訊息吸收量; 選手可以嘗試朝以下幾個面向來著手:

(一)閱讀歌詞:許多流行歌不只好聽,而且其歌詞寫得更有意思,如果題目是勵志型的,也許可以引用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五月天<永遠不回頭>; 如果是家鄉類、情感類的,可以引用周杰倫<稻香>; 如果是有關友情的,則可選伍思凱<分享>,周華健<愛相隨>,因此選手在台上,可以說出歌詞的其中幾句,增加說服力。筆者曾看過有些選手直接在台上唱起歌來,或是在台上走來走去,這些都是需要避免的,畢竟這是「演說」場合,而非「說故事、演戲」的場合。

(二)閱讀新聞:選手可以將近二個月來的新聞瀏覽過一遍,也可以選擇性地將重點記錄下來,這些對於內容的豐富性都很有幫助; 選手可以閱讀的新聞面向要廣要深,不一定只研讀兒童類、教育類,有些熱門的社會新聞、國際情勢的新聞、文化采風的報導…等,也都可以加以注意; 對於這些新聞,當然是了解越透徹越好,但也應量力而為; 重要的是,選手讀了這些新聞之後,要能適時地在演說中加以發揮,靈活運用。

(三)閱讀詩詞美句:自古以來,流傳了許多經典名句、佳句、諺語等,這些都可以巧妙地在演說稿中運用; 而許多選手熟知的唐詩,更可以在演說稿中呈現; 而呈現的方式,筆者認為「活用」才是最高的界。例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表面上在談農夫種稻的辛苦,但如果演說題目和營養午餐、鄉土情懷、一則新聞/一本好書的啟示、我最尊敬的人…等有關,都可以加以利用。有時選手記了太多詩詞,一時忘記是哪一位作者所寫的,千萬不要移花接木,張冠李戴,這時只要說,「有一首詩是這樣的」、「有一詩人曾寫過」…即可。

(四)閱讀好書:每一本書的內容都能在演說場合上發揮,端看選手的能力罷了; 有些書的內容,不限於某個主題的題目才能發揮,只要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相信演說的素材俯拾即是。例如,將某本書運用到演說文裡:「最近,我讀了一本<<翻轉思考-有趣的成語遊戲>>,在這一本書中,我感受到,原來學習成語也可以這麼有趣,而作者更認為思考、創新是學生必備的能力…」因此,可用於「最有趣的一堂課」、「一本書的啟示」、「閱讀的樂趣」、「如果學校成了遊樂園」、「我的教室」、「我對考試的看法」…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