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生活的童年--大山背的野孩子>>
遊戲也是一種學習
在親子教育的立場上,我們常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所以,從小拚命的補習、填鴨知識,稍有怠慢,父母便憂心忡忡,孩子也被灌疏「學精於勤而荒於嬉」,所以,遊戲生活是不被認同的。但是,在偏遠地方的孩子,他們輸在起跑點的,也許是學業、知識,可是,在人際、創意、生活技能等方面,絕對是「贏在起跑點」的!
知名的漫畫家、創意發明家劉興欽先生,就是生長在偏遠山區的孩子,他寫了一本書<<大山背的野孩子>>,來回憶自己的童年。從書名來看,果然是描述劉興欽,以及村裡的那些「小頑童」,而大山背位於新竹橫山的一個山居小村,人數不多,連劉興欽的母校都因人數過少而廢校了呢!但是這樣的一個地方,並沒有因為生活困苦而影響了劉興欽的成長,也沒有因為交通的不便,而中斷了劉興欽的求學路,反而因為有這樣子的經歷,讓劉興欽更真誠地對待與他擁有相同背景的孩子,也更能體認人生而不平等,但後天的努力才是改變人生的重要關鍵。
劉興欽曾任台北市永樂國小的老師,後來對繪畫頗有興趣,便朝著漫畫的路發展; 接著,又因小時候的「鬼靈精怪」,讓他對動手操作、創意發明有深一層的研究,更獲得了許多發明獎項,這些種種事蹟,都收錄在國小的國語課本呢!
有智慧就能生存
在這本<<大山背的野孩子>>中,描述了劉興欽小時候家裡的貧困,也因為貧困,所以任何事情都必須靠自己來解決; 電燈壞了,自己修理,因為沒有錢可以請人來修,況且,偏遠地方也請不起別人呀!要吃魚肉,自己跳入溪流,所以從小就有一身的絕活; 沒東西吃了,就會動動腦筋,到別人的家裡打打游擊…,這些都是生活的小智慧,許多的經驗也都是在這些生活中累積而來的。
「鬼靈精怪」的劉興欽,擔心做錯事被父母責備,便往家裡一逃,丟塊大石頭進入水中,自己悄悄躲在樹後,讓媽媽以為劉興欽跌到池塘裡; 上學時,有一次看到同學用手比成手槍的樣子,朝自己向打過來,竟天真地假裝抱胸倒地而死,還因此而嚇到同學和老師!考試時,老師要同學把班級、姓名、座號填上去,劉興欽舉手問老師:「老師,總分要填多少?」劉興欽的個性就是率真直爽,與他相處在一起,永遠有歡笑,永遠不枯躁。
其實,這樣的開朗個性,來自於小時候的成長環境; 單純的村莊,沒有所謂的爾虞我詐與名利追求,每個小孩子總是無憂無慮地在村裡嬉笑玩樂,絲毫沒有壓力;當時絕對沒有現代的電視、電腦等資訊產品,但是他們用智慧來發明許多遊戲,用創意進行許多活動,用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孩子、大人之間的情感,你說,在這樣環境下長的的孩子,會不快樂嗎?
心靈踏實比物質豐沛更重要
「窮」固然會缺乏一些物質上的享受,但生活的目的與生命的意義,更多是來自於心靈的踏實。劉興欽體認到這一點,他有三個願望,第一,但願家裡的牛不要餓死;篙二,但願自己不要餓死;第三,但願全家人不要餓死; 這樣卑微的訴求,在富饒的今天看來,簡真是難以置信的; 但這樣的苦日子,有人幫我們承擔了,也有人記錄了,這一路走來的篳路藍褸,其實,我們都該抱持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這一切的得來不易呀!
遊戲就是一種創與發明
我們班的孩子,在下課的時候,總喜歡拿著鐵製的鉛筆盒,相互在桌上玩來玩去,看誰能夠擋住橡皮擦之類的小東西,便是勝利; 因為我嫌他們太吵,便請他們改用別種方式進行,於是他們改成用棉製的鉛筆盒取代,後來他們發現,大概是不容易使力的關係,又自行改成筆芯盒,直到「文具」都被他們玩「膩」之後,他們便興起了一股「桌球風」。
他們的桌球遊戲,沒有專屬的球桌,只有一張課桌,網子是用一排板擦所排成而成的,桌球拍就是他們自己的手掌; 起初,我真的不敢相信他們這樣也能玩,沒想到他們「越演越烈」,連手掌都可以「切球」,報紙揉成的紙團也可以當桌球,等技術成熟之後,就拿一整排的粉筆盒、書包當作網子,越疊越高,以增加困難度,也考驗他們的球技; 路過教室的同學和老師,無不咋舌稱奇,都想進教室和他們「PK」一番。
會玩的人,就會生活
沒錯!孩子的遊戲,都是「想」出來的!就像劉興欽小時候雖然「亂玩一通」,但也都玩出興緻來呀!這種想出來的遊戲,便是創造力的開始。所以,我曾經看過低年級的孩子拿筷子夾橡皮擦、夾硬幣,最到花園去夾小碎石子; 看到中年級的,拿跳繩當釣魚的釣線,把同學從一樓「釣」上來(雖然很危險); 看到高年級的孩子,把紙張、衛生紙加上橡皮筋,就搖身一變為口罩、拿出羽球球拍打粉筆、桌球。
沈佳慧曾寫過一本書沒有邊界的教室>>,內容敘述的是德國的教育觀察,而這本書最重要的宗旨,就是要告訴我們:「德國是一個以『玩』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可以做為台灣教育改革的借鏡」。玩,在台灣師長的認知中,總是懶惰、不認真的代詞,但是,在德國的經驗裡,他們甚至沒有寒暑假作業,規定他們必用「玩」來安排自己的假期,倘若你不會玩,就表示你不會規劃自己的生活,這又如何有好的成就呢?
「玩出創意」,一直是這幾年許多動手操作的課程所堅持的理念,用意就是希望孩子可以不再限於課本的知識中,也不要被坊間現成的玩具所限制住創意。沒想到,在七十年前的劉興欽,就想到了呢!想想看,「創意」兩個字的組成,「創」是「倉」加「刀」,指的是,我們必須用刀子去琢磨大腦的倉庫,越磨越精; 「意」為「立在太陽之下的心」,也就是有好的創意玩法,要與大眾分享、不藏私。
當我現在再看到孩子許多「無厘頭」的遊戲時,我不會再感到幼稚、無聊,反而是敬佩他們的創意、發明。也許給他們多一點空間,多一點思考,未來他們會創造出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發明
小創意,大發明
前幾天看到一個電視節目,是和創造發明有關的,心裡著實踏實許多; 看了這麼久的電視,總算有一個節目能讓我產生共鳴。
內容是有一個阿嬤,每天要清理環境、煮飯燒菜,常忘記要上樓拜拜,也因為行動不便,所以得費一番工夫才能上樓; 他的孩子看到這個情形,在一陣靈感掃過大腦後,就想出可以減輕阿嬤負擔的發明物-電子香。而這個電子香也放在嘉義的廟宇當作試驗品,果真獲得好評。
其實每個人天生都具備創造互動、維生的能力,而創造更是人存在的原始趣向; 其實我們在教導孩子發展抽象能力、想像力,主要就是從中培養創造力,讓他們從日常體悟中經驗世界。但由於現在的教育已被”套裝知識”取代,小朋友被要求躲在一致性的背後,所以慢慢失去了創造發明的機會。
看完之後,我突然有個發明的想法:我想發明一個”園藝機器人”,如此一來,下班之後就不用拔枯花野草,而且還能感應泥土的濕度,自動給水; 更重要的是,如果有成熟的水果,可以自動摘下裝藍。如果真的有試驗成功的一天,那我一定會在發發明展上親自組裝讓眾人看。
看看歷史上有偉大的發明王愛迪生; 發明電視的貝爾德; 完成動力飛行的萊特兄弟; 鐵路之父史蒂芬生…; 只要每個人都能從家中生活著手,發揮創意的話,那你也會是個家庭巧手的。
創意就是競爭力
前幾期的遠見雜誌,提到了新一波的競爭力,內容公布了國內首度創意城市調查的數據,其中「創意」是一項具有關鍵性的優勢。建築、政策、法條是硬體建設的一部分,唯有揉合創造思考的軟性實力才能為競爭力加分。
每個縣市都有其所代表的創意城市,創造力不是單一的腦力激盪,它更代表政府效率、基礎建設、科技指標進一步的將其軟化。從一個活動的規劃、評估、執行與檢討,都可以加入創意點子,呈現出最具特色的一面,舉凡假面藝術節、半島風鈴季、城市光廊、路跑健走登山等,就是融入藝術的創意象徵,也增加了城市的美感與生活品質。
在<<藍海策略>>一書中曾提到,以前企業打的是規模戰,拚的是速度,是一種贏著圈內的互相廝殺,這即是典型的紅海策略; 但走到了現代,面臨的是微利時代,企業及任何產業公司就必須轉到藍海策略,要有更多的創意,產生差異性及附加價值,從消費者的立場去想消費者的需求。
文化創意的美感經驗
之前李安的電影登上世界寶座,讓我想起南韓,要不是當初前總統金泳三和金大中兩任總統公開宣示影視產業的重要性,在任內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投入大量經費重建電影產業環境,南韓電影哪有今天的榮景。一個重視的文化創意的國家,一定會重視每一項藝術,而藝術是滋養人心,也是在競爭力中創意活動的一個評比。
記得黃武雄教授在一場創造力的演講當中曾經提及:其實每個人天生都具備創造互動、維生的能力,而創造更是人存在的原始趣向; 其實我們在教導孩子發展抽象能力、想像力,主要就是從中培養創造力,讓他們從日常體悟中經驗世界。但由於現在的教育已被”套裝知識”取代,小朋友被要求躲在一致性的背後,所以慢慢失去了創造發明的機會。創意不是只有在國家與城市中才看得出成效,有時候一個轉念,在與孩子、學生的相處中,都可以發揮的淋漓盡致。
智慧、巧思與想像
<<大山背的野孩子>>,讓我們看見劉興欽因為生活的智慧,而化解了許多疑難雜症,因為巧思,創造了讓人方便生活的發明; 因為天馬行空的想像,美化了自己的家鄉(內灣大嬸婆的造型意象)。如果,你幻想著回歸大自然的美好,體驗最純真的童年,別忘了,找個機會讀這本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