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高職女生,想從花蓮坐車到新城,卻因為坐錯車而一路搭到竹南,平白多繞了五百多公里,所幸最後圓滿收場; 不過,這個事件,也突顯了學生生活能力及應變能力的不足。
這位高職女學生沒有帶多餘的錢,也沒有帶手機,連向鄰座乘客借手機的勇氣也沒有; 這也許只是個案,但,我也想問問一般的中小學生,當面對這個狀況時,該如何去處理呢?
這種生活應對的能力,不是考試可以考出來的,應該在家庭教育中逐漸養成,在學校也應由生活、綜合等軟性課目中,告知孩子解決的方法,無奈的是,這些被視為邊緣科目的能力,往往被主科所取代,絲毫不受到重視,連日前教育部舉辦的十二年國教人才培育的會議上,也一直在考試比例上打轉,對於學生應培養的生活、道德等基本層次問題,卻「忘了」要重視。
當這些生活上的題目,變成「考題」的時候,我相信大多數的學生都能答對,但是,若變成為「實踐題」時,卻未必能力行。教育是要培養帶著走的能力,其可貴的地方,就是要讓知識與常識可以隨時在生活中應用,並得到驗證。而現在,媒體又紛紛報導「低頭族」的比例日漸升高,學生可以埋首於資訊產品,而忘記人世紅塵,可以為了「按讚」,而忘記生活中的現實面,甚至連教育部長蔣偉寧唸國小的兒子,也表達可以用ipad取代教科書的願望,這些都是科技帶來的便利,但也讓學生、大人們失去某種人性應有的能力。
生活能力在資訊設備、媒體素養的考驗下,更形重要; 放開成績至上、考試主義,從小先給孩子應有的生活觀念,俟養成習慣之後,再來要求其他能力都猶未晚也,因為,生活能力可彌補智慧的不足,但智慧無法彌補生活能力的空白。
- Mar 26 Mon 2012 19:42
花蓮坐到竹南?生活能力欠缺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