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做才公平?
相信每一個老師都曾聽過學生說:「老師,你不公平!」吧; 的確,要做到對每個人都公平,說難不難,說易不易; 尤其現今的孩子,對於物質的所有權與精神上的獎勵制度,變得越來越挑剔,連帶地,稍有一個不經意的多給、少給、多加、少加、多扣、少扣,都容易引起不公平的「怨聲載道」。
教育學上有個著名的理論,稱之為「分粥原理」; 它的意思是,當有一大鍋的粥在面前時,決定分粥給其他人的人,必須最後才取粥,以維持公平性; 簡單來說,分粥原理就是一種公平、公開、公正的行為原理。
有幾次上課時,學生過於踴躍發表,每個孩子的手都舉得高高的,巴望著老師趕緊點他發言; 不過,隨之而來的,常常是:「老師,你都只看左邊」、「老師,你都只叫女生」、「老師,他們那一組怎麼可以叫二次」,甚至是質疑老師的聲音:「老師,你不公平,他說這麼小聲怎麼可以加分」、「老師,你不公平…」; 哎,這個年頭,除了應付家長之外,還得應付學生呀! 老師難為,有時為了鼓勵弱勢的孩子,我不得不放寬標準,以提昇他們的自信心,卻被子這麼一說「偏心」、「不公平」,實不好受呀!
有了這個經驗之後,面對「多人舉手,只選幾位」的情形,我便將「主控權」丟給孩子,讓他們自己靠著智慧去抉擇。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有一個孩子主動爭取主導權,但被同學責怪不公平之後,便再也不想點人起立發言了;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大家都說他偏心,只點自己的好朋友…; 是呀,我繼續引導下去,反問他:「那你上課時,不也經常說老師不公平嗎?那你有想過老師的感受嗎?」,他低頭著頭不說話,但他的眼神中似乎明白我的用意。
我常告訴孩子,哪些時候可以「絕對公平」,哪些時候只到「盡量公平」; 我問他們,你們覺得什麼時候是「絕對公平」呢?琦真說:「投票時,因為不論男生或女生,有錢沒錢的,強壯虛弱的,每個人都是一票」; 晉鋒說:「開學發書本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一套書本、作業簿」; 芷安說:「吃午餐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一份菜餚…」。那麼,什麼時候是「盡量公平」呢?蓉祥說:「兩隊拔河時,兩方的體重一定會有一些誤差,我們只能差不多就好了」; 鳳蓁說:「考試的時候,比較不聰明的學生,老師常會多給他們一些提示」; 道證說:「中午吃薯條時,因為大小根不同,所以很難夾固定的量…」。因此,當無法達到完全公平時,就只能靠著盡量公平,來維護大家的權益,而若能輕易衡量出公平性,就要達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以免遭致誤解,落人口實。
人天生下來是公平的嗎?在這個世界上,有絕對的公平或絕對的不公平嗎?法律之前,真的都是人人平等嗎?這些議題,雖然帶點哲理、爭議,甚至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多元論述; 然而,在教育一群孩子時,務必告訴他們,為人公平、行為公正、處事公開,才是做人的最高原則; 我們奉行中庸之道,剛正不阿,不偏不倚,方是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