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陸羽品茶千古飄香

茶道文化始於陸羽,也由其所著的茶經>>而發揚光大; 其實在中國讀書人眼中,只有經史子集、四書五經才有資格稱為「經」,但「茶『經』」也「破例」稱之為「經」,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提到中國的茶道文化,就不得不談談陸羽。陸羽是被丟棄在湖北竟陵江邊的孤兒,小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姓名為何,直到十歲的時候,才用易經卜卦替自己取名,得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因而取名為「陸羽」,字「鴻漸」; 後來,被竟陵師父一手撫養長大; 因禪師愛茶,常叫陸羽煮茶奉茶,陸羽也因此而對茶有初步的興趣與感受。

    師父也請陸羽幫忙掃地、清廁所、牧牛,在牧牛的時候,陸羽也常偷偷的拿竹子在牛背上學寫字,也因此,習得許多知識。但好景不常,在陸羽九歲的時候,師父教他讀佛經,但陸羽卻對師父說:「佛教裡不講兄弟,又沒後代,染衣削髮,從家道看來,還是孝道嗎?請師父教我孔孟之道吧!」師徒兩人僵持不下,最後竟被師父罰站鞭打,叫他做更多雜務,最終陸羽因此而逃出寺廟。

    離開寺廟後,陸羽就到劇團打雜,由於聰穎,理解力高,演什麼像什麼,後來便升為主角(伶正),又慢慢升為編劇和導演(伶師),撰寫了許多戲劇; 後來又受到竟陵凌太守李齊物的賞識,而推薦他到火門山鄒夫子門下讀書,從此飽讀詩書,文章越寫越精湛,知識也越來越豐富; 更在生活閒暇時,開始尋回幼時品茶的興趣,品評天下之水,便開始撰寫茶經>>,到了唐代後期,就被尊為茶神。

    茶經>>是一部陸羽的「茶、水」紀錄,他走遍中國十大茶區,親自採茶、製茶、品茶,最終寫出了茶經十卷:「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不但體例非常完備,內容也極其深刻; 其中對於「水」亦有相當重要的描述:「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意即是山上的泉水是泡茶的最上等,其次是江水、河水、溪水,最下等的就是井水; 他強調泡茶必須使用活水,使用當地的水,因「有好茶之處,必有好水」,而他心中最佳的上等水即「揀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即泉水。換做我們,現在「外行」的品茶者,大概很難去體會「水」經煮沸、砌茶之後所散發的香氣吧!

    陸羽對於煮茶的火侯,亦相當講究:「茶須緩火炙,活水煎」,泡茶、煮茶還需要及時,因為茶中的香味,只在一時,溫度沒了,味道就淡了。陸羽反對將茶摻入過多的藥材或添加物,如蔥、薑、等,如此一來,也才能保有「茶的真香」; 在「茶經」裡,他更提及「或用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沬,斯溝渠間棄水耳」,意思就是說,如果茶加入了太多的添加物,就會如水溝般的水一樣混濁,沒有價值呀!

    品茶是一種率真、內斂的高尚藝術,品茶有時就是坦然的一種風格,一種優雅,一種單純、儉約的生活態度。在陸羽的自傳中,他曾提到「凡與人宴處,意有所適,不言而去。」又說「又與人為信,縱冰雪千里,虎狼當道不況言也」,陸習個性豪爽,聊夠了就走了,完全不想多耗時間; 又他講究誠信,縱然相隔千里,就算步行數日,或遇猛獸擋道,也不違背誓言。陸羽的坦率,讓我們知道只有真性情的人才能品味到茶的奧妙。

    在陸羽的時代之前,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最後一項生活必需品; 陸羽之後,家家飲茶,茶的地位大為提昇,不論是游於藝,成於道,都是必備的閒品; 所以唐代的詩人耿偉曾為文讚陸羽為:「一生為墨客,幾世做茶仙」。

    在陸羽的眼中,我們更看到茶不只是單純的茶,不只是單一的存在,而是個性、朋友、文化背後的故事。他更將茶的技術提昇到茶的藝術; 在今天,市面上充斥各式各樣的茶飲,各個國家都有一套品茗的特殊文化,或者香港時常舉辦的普洱茶拍賣會,或者台灣各地競相比美的茶葉…,能夠讓茶在台灣繼續發揚,千古飄香,提高生活品味,也應永遠感念我們中國的茶祖陸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