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去了一趟台北南港老街-中南街、東南街一帶,聽一位念建築的學生說,這裡的老街一定要拆除,否則台北市不可能很平衡的完全發展; 他還說,台北要邁向國際大城,這種「老東西」有看頭嗎?所以,他支持凡事一定要夠新、夠流行,才能走在時代的尖端。
今天看到一則陸戰歌曲中,男性字眼應該去除的新聞,也不免讓我回想起逛老街的那段對話。
軍歌在老一輩的眼中,是一種時代的記憶,也是大家同心齊力、凝聚共識的一種團結與紀律; 在早期,全然以男性為主的軍中,反應的是男性擁有威權、支配的象徵,更展現不可一世的傲人氣勢,而這樣的精神,正在軍歌中表露無遺; 如今,女性地位提昇,從軍也成了光榮的志業,我們當然可以體諒歌詞中只有男性字眼的偏頗意象,然而,這卻是老一輩的弟兄的時代印記,說改就改,可能也切斷了往昔的同袍記憶。
就像老厝、老街一樣,一旦屈服於壓土機之下,不免讓城市少了古樸的風華。
如果把軍歌中對於性別敏感字眼拿掉一事,放在教育裡頭來檢視,可能可以看出更多有趣的現象: 小朋友最朗朗上口的「哥哥爸爸真偉大,名譽照我家」要不要一併更改?「妹妹背著洋娃娃,走到花園來看花」,為什麼是妹妹?為什麼是娃娃?又或者如教科書可能再出現的男性警察、女性護士,是否也隱含著單一、刻板化的性別框架?男生的制服與女生的制服,是否就聲明了男女在穿著上的既定標準?男生與女生的顏色選擇、座位安排、職責分配是否也在在突顯了性別的差異?
軍歌歌詞未必要改,那祇是一種表面工夫,也只是單純代表男性所建立的年代; 走在今天,我不反對重新再創造具有「泛稱」或「女性」的字句; 但在實質上,能否真正建立平等、友善、真正有助益的環境,應該才是核心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