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運印象
我想我終於相信什麼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這句話的意義了。
從小我就在高雄市土生土長,但也別以為,身在高雄市,就是交通多麼便利,路網多麼密集; 其實我家到市區騎摩拖車大概只要二十分鐘,但是若要以公車代步,可得先步行十分鐘到站牌,再等二、三十分鐘不等的時間,才能搭上車,一路顛顛簸簸搖搖晃晃的暈到市區,還沒開始血拼,整個心情也被震得稀巴爛。這是在順利的情況下。
有一回,我從鳳山要搭客運到旗山,照理說,鳳山是個高雄市重要的衛星城市,也是高雄縣的第一大城; 可是,你知道嗎,我在鳳山客運整整等了一小時。客運和公車不同,我們一般認定的客運,通常是行駛跨縣市或是在直轄市、縣轄市以外行駛的大眾運輸,而在大城市中移動的泛稱為市公車。
那一次在鳳山的經驗,是我三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直到現在我依舊對客運或是公車有著極端畏懼與排斥的感覺。許多的客運站都會寫著密密麻麻的地名,彷彿路線極端的密集與便利; 但是有些歷經時間的刻痕,也早已斑駁剝落,或者字跡毀損,更嚴重的,有些還會被不肖分子大喇喇地寫字、塗鴨,你知道的,就是國人常見的那些招牌字畫,堪稱「畫作俱佳」,這已夠造成搭車人的不便; 再來就是班次的不固定,有時候明明寫十點發車,但偏偏就是九點五十就開走,不然就是拖到十點十分才發,倘若你問售票員,他可能會說:「因為沒人搭,所以提早發車」,不然就是「乖客太少,再等一回」; 售票員的口氣往往是操著台語,態度大概不會很好,偶爾還嚼著檳榔抽著煙,一臉老大樣地同你說:「時間表參考用」的; 再不然就是老一點的女性售票員,氣若游絲地隔著一扇售票口告訴你:「司機決定的」,你如果耳朵聽不太清楚,再問第二遍,小心她老娘馬上拍案大聲咆哮:「擱等一下叨開啦!!」尤其在鄉下地方更是常見。
買票上車的情況大致如此,行車的過程更讓人永遠摸不著頭緒。我們知道,鄉下地方一些老舊村落仍舊保留一些台語發音的村名,如果不會說台灣話,到鄉下地方下場可能不會太好; 加上鄉下起方老人多,他們根本不會說國語,以及鄉下地方地廣人稀,每條鄉間小路長得都是一個樣,要怎麼問人、問出方向,都是一大考驗與煎熬; 偏偏鄉下地方的客運是沒有「E化設備」的,不像北高兩市,車廂內會顯示「下一站XX站」,或是「中英廣播」的偶爾震撼一下。鄉下地方,草根性極強的司機,為了自己想聽賣藥電台,硬是逼著所有老中青三代的乘客一起「分享」,或者在路邊就買起了檳榔、飲料; 不然就是看到幾個帶著斗笠上車的歐吉桑歐巴桑,便開始東家長西家短,彷彿這輛客運車是他們一家人一起經營的。這是小時候的記憶,現在的客運,大概比較進步了。
不過,兩年前又發生一件事情。我在屏東縣里港搭客運,要前往糴糶村,心想,就以前的經驗,完蛋了,這個台語起名怎麼講?偏偏里港村子這裡沒什麼路人,壓根兒沒法問路,加上多久才有客運一班的時刻表,早己被賣國安感冒糖漿、黑面菜楊桃汁、候選人的貼紙給貼滿了,印象中,那一次日頭好大,候車亭只剩一根站牌,沒有遮陽的也沒有座椅,搭到車,也騎碼超過半小時才等到。
上了車,司機大哥果然用台語問我要坐去哪; 我愣了一下,時空轉換,但感覺依然沒變; 憑我的國文造詣以地名的瞭解,我說:「想去以前聽說有一個地方在買米賣米的…」司機回我說:「現在沒有人在做那種生意了啦,現在那裡都在種田」,突然間心裡又閃過一個念頭:「又是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等一下又是另一個苦難的開始…。」
到現在,我一直很佩服那些中學生,每天早上六七點,就裹著厚重的暖衣,在寒風下巴望著客運車的到來,也許早已經習慣等待也是一種美學、一種常態了吧!對於我這種急性子的城裡人,實在受不了客運的隨興與灑脫; 幸好現在有了小摺、摩拖車,東南西北任我翱翔,但看到鄉道、省道上還有客運車經過時,總會不禁回想,小時候搭客運的情景,以及發誓:只想去有火車停站的鄉鎮去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