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大廈,看看就好
前陣子杜拜塔蓋好了,成了全世界最高的建築物; 比不上的國家,紛紛燃起一顆酸葡萄的心,有的說杜拜塔金玉其外, 敗絮其中; 有的說在美麗的背後,其實有著嚴重的財務危機; 有的說,位在黃沙遍野的阿拉伯,遠離世界中心, 可能也招來不多的投資客吧!總之高樓大廈已然成形的現象確實成立 ,買不來住不起的只好望樓興嘆!
其實不只杜拜塔,整個台灣,又或者就以我居住的高雄來說吧!我住 前鎮的一個小聚落,小時候聽人家說,我們住的地方叫籬仔內, 簡單來說,就是用竹籬笆圍起來開墾的蠻荒之地, 聽地名也可想而知,這絕對不會是個富饒之地。 再往南一點就是前鎮加工區、前鎮漁港和小港工業區; 說實在的,空氣實在不好,尤其每當夏季吹西南風時, 整個聚落一片籠罩在烏壓陰沉的氣息中,更甭提在陰天雨季, 那些石化工業區因為低氣壓的關係,廢氣排不出去, 個個就像夜貓族一樣,偷偷地在夜間排放,搞得前鎮區籬仔內、 草衙、獅甲一帶的民眾雞犬不寧。
這幾年,環保意識逐漸抬頭, 許多綠色生態團體也愈來愈有力量來監督政府及公部門視察不足的地 方,所以,舊時的記憶也悄然地在迷迷糊糊的記憶中化為無形, 十多年的惡夢也終於暫告一段落。我們這裡的居民, 終於可以卸下口罩,然後在亭仔腳、紅磚道、 公園步道上安心地放鬆了。後來,捷運蓋好了,大眾運輸網路成形, 許多企業團體也在前鎮的廣袤土地上蓋起了百貨公司、 軟硬體科技園區,或是碼頭整治、綠園美化, 整個前鎮也宛如新生的胎兒,搖身一變,變得更有生活品質可言, 不論是人文底蘊或是城市的藝術氛圍都豐沛了起來。 新興的前鎮市集,像活水般的流過城市的中心命脈,每個蛻變, 都值得喝采。
當然,城市的興盛繁榮也帶動了整體建築的偉大成就; 最明顯的就是高樓大廈真的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 彷彿整個高雄都在追求極高度的物質主義一樣,一棟比一棟豪華, 一層比一層精緻; 連哪些名人在這裡預約了幾戶、多少比率的公教人員在此置產, 都成了最可靠的招牌; 甚至祭出天頂泳池、圖書室、 接待室等五星級的設施來吸引民眾購屋。 左營美術館一帶原本的空地、農十六開發區, 至今已有三四十棟的大樓虎視耽耽地睥睨周圍的一切; 一直到最南的大坪頂,也標榜寧靜閒適又位於山丘上, 可以俯瞰大高雄夜景。 從高縣仁武工業區也能一手打造與義大世界相連的國際別墅, 到最南的林園大樓推出海景專案,更別說鳳山、 岡山等衛星城鎮的大廈,更是多到無以計數。
我們漸漸明瞭,不論是以台灣為大單位,或是以高雄為小單位, 因為腹地實在不大,但人口持續攀升,不得已只好縱向發展, 連地下都可以挖深近十樓; 也可想而知,整體建築的風貌與趨勢,正以某種不可預期的型態呈現 ; 以前老式的三合院、土埆厝、日式建築,或是如今矮矮的蛋糕型、 公寓、透天,早就被甘蔗、竹子般的大樓給取代了。
這樣子的大樓,其實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但畢竟「想住」 的人遠遠超過「能住」的人,加上明星的光環效應, 導致大樓的身價愈喊愈高,每坪的價格也開始數十萬、數百萬起跳。 高中時期經常往北部跑,看盡了台北所謂的名廈豪宅, 也明白那絕非平凡老百姓如我們所住得起的; 當時告訴自己,只要一生可以過著簞食瓢飲的簡單生活, 倒也樂得愜意; 但這幾年來,立足在層層大廈包圍的國度裡, 突然覺得自己渺小得什麼也不是,視覺很重, 心靈更是重得喘不過氣來; 當自己一抬頭,竟連一絲絲的陽光也瞧不得。無奈考上了公職之後, 過著平淡又沒挑戰性的生活,更堅信自己一輩子絕不可能賺大錢, 走進所謂的別墅、豪宅、大樓。於是, 我們永遠只能看著夕陽照在大樓的壁磚與玻璃上所反照出的炫爛晚霞 ,還有一部部開進私人停車位的高檔法拉利、保時捷、雙B和稀少到 叫不出廠牌的名車, 不然就是遠遠地看著陽台上那些有錢人買的衣服,在風中閃耀著「『 金銀』剔透」。
既然住不起,就只安慰自己,告訴自己活淡地過日子、 簡單地過生活,那些高樓大廈,想想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