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報紙刊載大部分的孩童與祖父母相處得並不深,唯一的相處就是一起吃飯; 造成這樣的原因很多,包括學童忙於補習班與家庭作業,或者學童眼中只有爸爸媽媽; 又或者學童認為祖父母觀念保守,不能滿足XY世代的孩子…等。

    我們的教育一直強調父母對孩子上對下的教育,卻鮮少表現出父母對祖父母下對上的溝通、互動。小孩之於父母,就如同父母對於祖父母的關係一樣,這之間存在著倫理、孝順、尊敬等生命教育的內涵,只是彼此生長的時間點互異罷了。也因為父母親太將焦點放在自己子女的身上,導父母對於「父母的父母」常疏於關心與溝通; 而孩子看不到父母對於長輩的孝順行為,孩子自然而然就難對父母與祖父母善盡孝道了。三代之間,是緊密連結,也互有支撐力量的。

    我相信祖父母的生活都是很簡樸的。根據我曾在社區大學替銀髮族代課的經驗,發現他們非常想要做二件事:第一,找人聊天; 第二,找事來做。所以我在社大上課的時候,發現我在台上講課,他們卻一直交頭接耳,左顧右盼,或是隨口就找我哈拉幾句,盡是和課程不相干的; 有時問我「娶某沒」,或是開始聊起煮菜、婆媳的事,但這樣子「隨興」的上課方式,反而是他們來這裡的目的。有一次,我問他們為什麼來這裡上課? 他們天真單純的回答:「就來這裡找人聊天,交朋友」,不諱言,他們有些是另一半己過世,或者在家「沒人理」的老人!

    想想看,如果小孩子和父母親願意陪他們聊天,就算看電視、走路也好,會有這麼多的孤單老人嗎?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曾推出一個口號,叫做「三十三分三秒」,意即擁抱三秒鐘,傾聽心事三分鐘,陪伴生活三十分鐘,這個口號是「父母對子女」的,何嘗不適用於「孩子對祖父母」、「父母對祖父母」?

    而老年人其次想做的,就是「找事來做」; 目前台灣有許多為銀髮族所設立的課程,如長青學苑、老人社大等機構,為的就是給老年人有再學習的機會,也就是所謂的社會教育; 儘管要他們再重拾書本朗誦、寫字、學電腦是費力的事,但社會教育的理念告訴我們,「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終身的事; 大腦心智的研究也告訴我們,只要老年人願意找事來做,大腦就不會退化,身體機能就會持續運作; 所以我們常看到老年人早起打坐禪修、跳舞、看報、園藝,或是插花、拼貼、剪布,或僅是反覆性的來回擦拭屋內、隨意走動、摺疊衣物等,其實只是單純的找事來做,免於無聊; 何況現在的老一輩,在年輕時都是經歷台灣最艱難、最務實的農業社會,現在他們最想做的,就是持續以前的能量,生生不息地勞動筋骨。

    有心人士認同新加坡、美國的作法,希望可以將「祖父母節」列入放假日或紀念日,比照父親節、母親節來辦理,這樣子是不是可以喚醒祖孫之情或者父母對自己父母的感情,其實也是見仁見智; 但是至少透過這樣的作法,提醒了我們: 祖父母在生活中應該被重視; 365天也是佔有一席之地的。

    現在已經逐漸趨向於高齡化社會,再加上少子化的問題,未來整個年齡層將失去平衡,相關的社會、老人問題也勢必會逐漸浮現; 尤其現代已開始有為數眾多的失智老人、獨居老人、失蹤老人,也確實帶給我們莫大的警惕; 我們何嘗不期待喚回「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家庭型態,或者看著阿公阿媽含貽弄孫,頤養天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