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少紙筆,多元評量」一直是「理論大於實踐」; 究其原因,主要是實施不易,且公平性也難以掌握。
我試著以多元評量的方式融入國語科,發現除非有受過專業語文訓練,且願意投入大量的時間,否則難以落實。在評量語文時,除了學年共用的測驗卷及不得不學會的基本字詞需採紙筆外,我也採用各種評量型式融入其中。我要孩子上台演說,以口語表達的方式發表各課大意、心得; 我也要孩子以寫作的方式,寫出與課程相關的主題; 上學年,我要求孩子要寫書法,以配合生字、硬筆教學,比重佔百分之二十; 本學期更入繪本寫作,要能夠看出圖像、預測下文、想像對話; 我也評量少年小說的情節分析,採自互評的方式; 期末,更要他們上台朗讀課文,著重語音、語調; 還要從字詞中抽出字音字形來快問快答。換句話說,除了傳統的紙筆外,我從聽、說、讀、寫的方式來評量每一個語文細目。每次翻開成績統計表,零零總總數十項,紙筆測驗大概佔不到一半。
在評量中,遇到最大的問題莫過於「公平性」。上台演說、朗讀如何評?教師是否過於主觀?書法怎麼評?教師的專業能力夠嗎?繪本圖像連結如何評?閱讀課外讀物怎麼評?讀的量多就是高分嗎?
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我告訴自己,別太計較國小成績的好壞,而是要問自己是否有提供足夠的知識與各面向給孩子,我更相信,多元方式絕對有凌駕於分數之上的價值。筆者肯定紙筆測驗是較高信度與效度的評量方式,但是在紙筆測驗不到的範圍之外,該回歸多元評量,如此孩童才能多元發展、多元學習—國民小學不就是培養學童多元接觸的廣博能力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