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命教育體驗--參觀慈濟環保站
一群孩子,正在動手做一玩,聽故事; 還有一孩子正走在靜思語步道下,細嚼靜思語的真諦; 在室內,有一群孩子正在觀賞影片,觀賞一部和感恩、和惜福有關的影片,更有一群孩子的身影,穿梭在資源回收場間,正在撿拾保特瓶、尋找塑膠類、分出鐵罐和鋁罐…。
每年的慈濟基金會,都會辦理為期一個多月的展示活動,內容以適合中小學參與為主,目的即是希望孩子可以從小就培養恩、知足、惜福、再造福的觀念,從小做起,進而將這顆如佛洛依德所說的「黃金種子」,深埋在孩子的心中,等待茁壯,等待發芽。
五月,天氣炎炎,空氣中彌漫著炙熱的氣息; 我帶著一群孩子,以最簡單的步行方式走到林園慈濟環保站,除了感受「節能減碳」所帶來的輕鬆之外,更想讓一群孩子以體驗走路的方式,進而進入「靜心淨心清心」的殿堂。
知福惜福再造福
在這個殿堂裡,孩子學到的知識是課本上學不來的,也就是這幾年來教育不斷培養我們必須在生活中實踐、做中學、學中做、生活即教育的概念; 我想,這一趟慈濟之旅,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個小時,但其中的經驗,卻是孩子一輩子難以忘懷的。我看到孩子在觀賞非洲飢民的影片時,心中流露出不可置信與同情的眼神時,我知道,其實他們內心正有一顆「愛物惜物」的種子正在萌芽!他們何嘗不想當下就馬上運送物資到非洲去!
每個孩子生活在現代,都是最富裕也是最順遂的時代; 他們衣食無缺,應有盡有,無形中也容易養成他們挑剔、選擇、浪費、比較的心態。今天的生活教育,我們正要養成他們「知福、惜福、再造福」的能力,讓每個孩子知道自己現在所享受到的福氣是什麼?如何把握、珍惜現有的一切? 如何再運用自己的能力,再造一個福份。
「知福、惜福、再造福」,乍聽之下,老生常談,但是有多少人做得到呢?我們應該讓孩子思考,如果今天父母親「公休一天」,不能幫你洗衣服、檢查作業、接送上下學時,你該怎麼辦?在父母每天任勞任怨又毫無怨言的為子女做生活瑣事時,你感受到什麼?如果今天你有了知識、有了力量,有了錢財,有了權勢,你要如何開創一個福氣?
知足、感恩
前陣子看到幾則新聞,著實蠻難過的,如兒子殺了自己的父母親、養尊處優、大逆不孝等。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我們講求的即是孝道、倫理,從中提煉出「感恩」的價值; 我們也在「感恩」父母賜給我們生活所需與上天賜給我們恩賜時,懂得「知足常樂」。
在參觀完慈濟之後,我發現每個孩子都顯得很有禮貌。慈濟中的師姑師伯總會引導孩子們必須時時說「感恩」,意思就是「謝謝」的意思。我們看到別人幫我們遞茶水,幫我們開電風扇,帶我們安排行程,雖然只是簡單的動作,可是卻都是對我們的尊敬與看重,我們都該知恩圖報!
知足更可以在生活中學到。在慈濟的最後一關,就是茶敘時間; 每個孩子靜坐享受義工所做的綠豆湯,其中有一個四年級的孩子,最令人印象深刻: 當師伯問他是否還要再盛第二碗時,小孩子說:「感恩,我已經滿足了」,這不就是表示自己的口腹之慾已經滿足自我了嗎?
感恩與知足都必須生活中實踐,往往可以透過語言、動作、表情來呈現。當每一個孩子可以沐浴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相信他的行為也必能潛移默化,收到最善的成效。
資源回收
慈濟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資源回收的徹底執行。當孩子一踏進回收場時,每個孩子都是用手摀住口鼻,不想進去; 然而,當慈濟義工向他們說明清潔隊員就是這般辛勞以及資源回收必須親自動手分類的引言之後,許多孩子才戴起口罩和手套,其實也不再聞到濃濃的臭味了。
看到這些光碟、牛奶瓶、保麗龍、金屬等堆成的「小山丘」,許多小孩子還是很嚮往可以「爬」到最上層。慈濟的師伯師姑們要求他們分成幾組,每組分類不同的資源項目; 由於在學校已做過分類垃報,健康課也已教過他們各種東西分屬哪類,所以做起來並不難。由於慈濟所收的資源回收,是來自於全鄉鎮,所以回收到的東西不勝枚舉,舉凡沙發、電風扇、木頭等,而這些都是校園裡較不常見的回收物,故有分類上的困難; 但是也藉此讓孩子大開眼界,原來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到如此多又複雜的資源。
資源回收就是回收再利用的概念,讓孩子知道東西用完不是就沒有用了,而是可以再組裝修理,再變成可使用的東西,如腳踏車; 也可以透過大量同類集中,達到再處理再製作,如衣服、紙類。
慈濟師姑們說,我們應該少用「物質」,該用則用,該省則省; 以塑膠袋而言,若能重覆使用當然最好,若不得已,也應該少用,或以紙袋、購物袋取代。許多孩子大多能體會資源回收的真諦,只是能否真正落實於生活當中,就考驗著孩子「行動」的能力了。
省思
一、 生命教育的體悟:九年一貫課程中,已融入六大議題,其中一項就是「生命教育」,舉凡與生命中會碰到的價值觀,如道德、正義、誠實等都是生命教育的一環。在升學主義掛帥下,孩子的「生命學分」普遍不足; 其實這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大環境以及社會教育並沒有帶給孩子很好的示範。但是在這趟慈濟之旅後,許多孩子可以知道原來我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是來自己於多少人的扶持,是來自己多少人的幫助,我們都該滴水之恩,泉水以報。
二、 靜思語的運用:平日在抄聯絡簿時,我總會要求孩子抄下靜思語,並記下運用; 雖然孩子還小,沒辦法體驗人生大道理,但是不斷叮嚀,反覆誦之,總有一天總會在某個時間點迸出火花,這就是孩子能夠理解的時候了。靜思語顧名思義是讓我們得以靜心思考的語句,適合在靜坐時冥想,更適合在溝通、寫作裡活用表達。
三、 環境教育的營造:身教、言教與境教是重要的教育榜樣。環境可以是人與人的關係,可以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可以是軟體、硬體的關係。參觀完慈濟之後,我認為環境教育有二:
(一) 軟性環境:慈濟人總是溫文儒雅,說話輕聲細語,孩子身在其中,自然而然就不會大放厥詞,整體舉止就會表現出彬彬有禮。
(二) 硬體環境:此處的硬體非指電腦、多媒體等,而是各方面所呈現出供學生學習的環境。如童玩區讓孩子利用現有的道具做出古早味的玩具; 組裝區讓我們看到東西壞了,只是「暫時」壞掉,只要動動腦筋,依舊可以修好; 分類區讓孩子地動手分類垃圾; 靜思語步道讓孩子學習靜思語,融入在生活中。
我們常說,課本的知識是「理論」,課外的接觸才是「行動」,唯有知行合一,理論與行動並行,才能建構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在與孩子共同參訪短暫的二小時慈濟之旅後,我相信學生一定可以沉浸在靜與思的環境中,感受到生命教育、感恩惜福的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