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態度迎新學期
已經開學幾天了,我想大部分的父母與老師都期盼看到孩子有嶄新的開始; 過了一個寒假,許多孩子的心早己飛到九霄雲外,儘管如此,我們仍舊要一再叮嚀孩子做到最有效的學習態度。
一、 正確姿勢求心靜:良好的姿勢是學習的第一步驟,當孩子可以坐得正時,才能集中精神,也才能以最適當的距離與課本接觸,以調整背脊。古時候選才,有「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立如松」,等每一個行為都可以合乎禮的原則之後,才可以要求做下一步的學習。當一個孩子他可以很集中精神,心無旁鶩時,我們才可以接著要求課本要平放擺中間,鉛筆要拿正,另一手要扶著課本或手指壓著字裡行間,這才是正確的讀書態度。當姿勢端正後,自然可以逐漸調整呼吸,把上一節的下課情緒,漸漸收回來; 心靜之後才不易分心,也較能吸收學習內容; 可以試著請孩子把眼睛閉上,雙手擺背後,什麼事都不去想,三五分鐘後再進行家事與課程。
二、 主動求知與學習:養成學生回到家可以主動寫作業的習慣,老師相信,會主動完成作業或是主動拿書出來閱讀、主動查資料的孩子,應該是再認真不過的了。主動求知可以幫助我們的大腦快速連結相關的學習細胞與神經迴路,對於日後的學習有強而有力的作用。洪蘭教授曾經做過兩隻猴子的實驗,一隻猴子必須主動拿香蕉吃,另一隻猴子則需要別人餵食,結果實驗結果顯示,前者的大腦神經迴路比後者靈活許多,反應能力也較快; 把這個實驗應用在學習上,不難看出前者有較佳的學習潛能,且可以舉一反三,思緒敏銳。主動的學習表示是一種出自於自我意識且自我願意、沒有埋怨的學習,所呈現出來的當然就是「快樂學習」; 反之,則是一種被動,受人逼迫的學習,當然就是「有壓力的學習」了。古時候的鑿壁偷光或是懸樑刺骨、囊螢映雪,除了象徵著刻苦勵學,在某個程度上更是主動求知與學習的最佳映證!尤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必須主動、快速地吸收學問,而不是等別人告訴你答案呀!
三、 課前預習與復習:預習和復習在學習上是同等重要的概念; 許多孩子往往著重在「復習」,將它視為考前最重要的過程; 事實上,預習的價值可能比復習還要重要。在我的班級,我要求每個孩子的回家作業一定有一項「預習國語生字、數學第幾頁、英語單字…」,主要的用意就是回家先看過,先「知新」,將不會的地方先做記號,等明天到學校時,就可以更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解不會的地方,這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學習歷程; 尤其在聽過第二次之後,印象會更為深刻。復習當然也是不可少的,可以是該節下課馬上復習,也可以是一天之後的復習,或是考前的復習; 復習的目的就是「溫故」,唯有舊經驗已經熟稔且被喚起之後,才容易連結新的知識; 因此,知新而後溫故,溫故而後知新,形成一個學習過程上的重要循環。俗語云: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以前學過的知識,可以做為經驗,奠基為後來的學問; 也告我們,在做任何事前,必須妥善做好事前的準備,如此一來,才能在學習路上更為順暢,不會偏廢。
四、 專心勤問勤表達:這牽涉到三個面向,即專心上課,勇於發問及適切表達。在現在的課程中,加進了「溝通與表達」的指標,這是新舊課程當中很大的差異點。以前常說學生只要專心聽講,勤於抄筆記就可以了; 但現在卻要孩子主動思考,把心裡的想法「說」出來,訓練達能力,也刺激邏輯、組織與膽識能力。當一個孩子很安靜地聆聽時,那是一種被動的學習,也很容易因為太文靜了,常變成教室裡受犧牲的一群; 相反的,會發問,且問得有內容,有深度的孩子,更可以激發教師對課程加深加廣的動機,老師也會從彼此地互動當中,瞭解到孩子究竟是否有掌握內容重點。「表達」也是台灣學生顯得不足的能力,有人說大陸的學生,說起話來滔滔不絕,侃侃而談; 而台灣的學生卻是扭扭捏捏,支支吾吾; 除了民情不同外,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大多是「被動學習」; 更甚者,老師為了趕進度而剝奪了學生的發表權利。
新的學期,新的一年,象徵著美好的開始。身為師長的我們,試著給孩子多一點的學習空間,或許短時間內看不到成效,但至少可以學習到讀書時應該有的基本態度。最近常有祝福語-「牛」轉乾坤,在此,也讓孩子的學習,可以扭轉以前的不適,向牛憨厚、老實、忍耐、辛勤的態度學習、敬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