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穿你的鞋,走一段路— 談同理心
前言
前幾天因為對居住地的交通不滿,所以寫了一篇投書到某報社去,朋友看見了,蠻支持我的看法,也深深認同花東地區的確交通不便。
這個暑假回到台東唸書,因為只有短短一個多月,所以只在當地向二手商買了一台代步用的腳踏車,好方便上下學; 但這幾年來,花東極力推展觀光,導致許多像我們這種「外地人」,常因缺乏交通工具,而無法蒞臨現場躬逢其盛; 更令人不滿的是,接駁公車常誤點,或是要開不開的,常讓我們遊興大失。
大學在花蓮就讀,自己有摩拖車,所以從不認為交通是一個問題; 目前在高雄工作,交通發達,也鮮少依賴他人; 然而,這次的經驗,也才讓我深深感受到那些需要長期依賴交通,或是身處偏遠地方的居民的心聲。基於此,筆者想談談「同理心」的概念,以經驗案例來教導孩子如何做好同理心,以及在目前所處的環境中,看似合理、正常的建築、安排、設施…等,是否有顧慮到每個人的感受?是否隱藏一些潛在的危機?
從生活體驗中培養同理心
同理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需要透過心態轉換、角色扮演、故事分享、親身體驗的方式才能達成。有人說,同理心就像是穿著別人的鞋子一樣,藉著他人走過的路,踏過的腳步,來體驗他人的感受。的確,當我們戴上眼罩走路的時候,我們才能體會出盲人的生活; 當我們在衣服裡塞著一顆球走路,模仿懷孕媽媽時,才能瞭解媽媽懷我們時的不便; 當我們沒有鞋子、衣物、飲食時,才能感受到那些衣食匱乏的災民,在生活上是如此地艱難!就如同自己沒有交通工具的時候,才能瞭解偏鄉地方的居民,多麼渴望有公車經過!
生活空間的不友善
面對這樣的情況,再檢視自己所居住的生活空間,其實也是在反省我們的對週遭環境的敏銳度與判斷力,也藉此對弱勢的朋友,給予改善的空間。走一趟火車站月台,看到導盲磚是如此緊密地靠近鐵軌; 新聞記者不斷提醒民眾,在大熱天盡量少出門,但是那些辛苦的農民、建築工人怎麼辦? 大考中心提供身心障礙的考生特殊的考場,但媒體卻又拿他們的大作文章,放大他們的焦點; 許多餐廳推出二人同行一人免費,那麼,那些獨居、單身的人怎麼辦?我們打著情人節的口號,唱出各類的情歌、強調男女為主流的戀愛方式,那些變性人、同性戀、雙性戀的人又該如何在社會上勇敢的生存?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我永遠記得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會長陳長文先生,他有一個智能障礙的兒子,所以他在給孩子的一封公開信中提到:「每一個掌握權力的達官顯要們,或者較有能力較幸福的富裕家庭,家中都應該有像你一樣的孩子,這絕不是詛咒,而是一個深切的祝福,這樣他們才能體會,他們手上的權力或資源可以創造多少弱勢者臉上的微笑; 他們才會知道,沒有好好運用手上的力量造福人群,是多麼可嘆的浪費。」這是多麼令人鼻酸、感人肺腑又寫實的話!唯有當我們真的處於現實的狀況,才會完全瞭解需求是什麼?等到我們真的需要時,才會知道我們缺乏什麼、如何改善!俗話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就是這個道理。
我是一位身心正常的人,所以我看到馬路是平的很正常、有雙黃線很正常、旁邊有行道樹也很正常,一樓爬上二樓需要有樓梯、手扶梯更是正常…; 但是,坐著輪椅的人,看到大馬路時,或許是「威脅」,不是「便利」; 是「恐懼」,不是「幸福」; 因為我是一位平凡的老師,所以我認為「十加十等於二十」是很簡單的邏輯; 看到一篇文章,就會想到段落大意與寫作手法; 看到中午休息時間,就會直覺反應該是安靜的時間,但是,智能障礙的人怎麼辦?閱讀障礙與學習遲緩的人怎麼辦?過動兒或沒有午休習慣的孩子又該如何?「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當我們身歷其境,確實換個立場,把自己當做是「他/她/它」的時候,才會瞭解到實地的感受,而不是坐在冷氣房裡,靠著想像、靠著公文往來與諤諤之言,就貿然下了一個政策; 我們更該注意,對於同理心的真諦,實踐是大於理論的!
藝文作品中的同理心
之前看了一部電影<<小黃狗的窩>>,內容提及生命教育,有一隻狗,最後過世了,爸爸把牠埋起來,希望最後可以轉世為人,其實就是同情狗的遭遇,希望牠可以變成二隻腳,有智慧的人; <<鯨騎士>>裡的小女孩小派,在片尾時救了一隻鯨魚,鯨魚在毛利人眼中,是祖靈的象徵,小派以同情的角度,去看一隻擱淺的鯨魚,所以急著想把鯨魚送回大海; <<烽火守書人>>以一伊拉克戰爭為背景,敘述一位圖書館館員,因為不忍心看到書庫毀於戰亂,而對無生命的東西,興起同情之心,邀集所有愛書人一起解救圖書; 美國作家賽珍珠所著的<<大地>>裡,描述中國農民的一生,以及所面臨的狀況,而寄予深厚的同情; 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用同情的筆觸寫出了卑微的角色在社會上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 狄更斯的<<雙城記>>、雨果的<<悲慘世界>>也同樣寫著底層人士的悲哀與吶喊,而讓作家的同理之心油然而生。
透過教育,培養同理
在我們的社會上,的確有許多的不公平,也有許多令人傷心難過的新聞事件,但是唯有透過教育,才能把這些不平等的現象消弭於無形。在目前的學校課程中,雖然沒有將「同理」列入正式課程當中,但「同情」的課題卻以身教、言教、境教、耳濡目染的方式感化孩子。在課程中,我們可以請孩子做剪報,讓他們知道在一則新聞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光明面,了解新聞中人物行善的出發點為何?對方的感受為何?又如假設今天有同學生病、考試考不好、受傷時,我們可以教孩子如何站在對方的立場; 別人生氣、憤怒時,別人在吃東西的感覺、做某事的情緒時,試想一下可能的感覺,並且學會安慰他人、聆聽他人的心理感受,從中學會”尊重”的課題。逛校園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無障礙設施的使用、為什麼要有斜坡?為什麼有些電梯按鈕旁有點字元號板?
結語
德國大文豪歌德曾說:「冷靜地旁觀而說風涼話的人,是該有禍的!」意思就是,不能只是做一個旁觀者,而是在旁觀之餘,要試著去幫助對方; 同理心,就是以對方的立場來思考對方的行為,感受對方的想法,也是實踐生命教育的方式。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惻隱之心」,就是同情、心同此理之意。當孩子小時候都能多從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倘若自己是他的時候,該怎麼做?等到他們長大之後,必能體諒他人,並且從中散發出愛心,讓溫馨的氣氛感染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