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對躲避球的看法
因為個人小時候的親身經驗,再加上實習時曾發生過因躲避球而誤傷到眼睛的經驗,所以從此不再讓孩子玩躲避球。
後來,有教育單位建議將躲避球更名為鬥球,將焦點擺在「鬥」球的樂趣上,而不是「人的閃躲」;但換湯不換藥,在高年級及中學生許多精力充沛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種極具殺傷力的運動。在九貫健體的綱要指標中,只有要求學生利用球類學會「拋丟、投籃」的能力,但卻沒有提到「躲避」的能力。過去因為棒球、壘球的危險,所以教育部漸漸推行了軟式棒球、樂樂棒球,後來也興起「足壘球」的風氣; 筆者建議應將躲避球的氣不要充得太飽,或是以其他軟性球類取代。
球的飛行方向是很難控制的,連最專業的棒球投手,都有投傷打擊者的可能了; 更何況要叫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孩子「不能打腰部以上」,實際上是很難達成的,尤其在遠距投擲與追求速度感的情形下; 身為教師的,充其量只能盡到「告知」的責任,但「萬一」的後果,卻不堪設想。
躲避球,有時會成為一種報復與暴力的運動,實在夠不上拔河接力的團結,也談不上其他體育活動的樂趣,要談到「運動家的精神」,可能還有些勉強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