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教育&小孩不笨
這陣子,台灣整個教育界都在發燒,因為資優班考試引來的軒然大波,已佔領了所有報紙的版面了。也許是真正的資優生進入真正的資優班也好; 也許是假性的資優生進入刻意分化的資優班也好,都已在在造成孩子、家長的負擔,而躲在一旁的補習班則暗自竊喜,竊喜著一個菁英主義導向的施政下,餵飽了我們!
前陣子看了一部片子--小孩不笨。片中探討的主題多元且普及; 藉由三位孩子不同的個性,塑造出對於求學態度的差異; 片中亦聚焦於新加坡愛講英語及排斥中文學習的心態; 孩子對於父母的百般順從和缺乏主見的封閉思想; 大人世界對於商品包裝、企業投資及創意思考的理念…。但在整部片子當中,我們不難看出,導演所要傳達的訊息,莫過於一個孩子不管會不會唸書,只要有一技之長,就能出人頭地; 在台灣重視升學、智育掛帥的風氣下,「唸書才會出頭天」似乎根深柢固,「一技之長」的觀念也很難被廣為接受; 但片中的場景在新加坡,吾人就容易比較出在強調學業成績之下,國彬的繪畫表現亦是值得肯定的。
EM3(英數第三流),在新加坡是被瞧不起的,連老師對於這班的學生都不敢抱以太樂觀的期望。片中的文福是一位家裡貧窮但卻懂事,富正義感的孩子,他追尋著老師向班上同學說過的一段話:「老師以前雖然數學也不好,但是老師一步一步靠近他,摸清它的底之後,就不再感到害怕數學了」。這段話,也因此感動了文福,他認為老師並沒有放棄他們,為什麼我們要放棄自己呢?而在不斷演算數學題目之後,文福的成績果然提昇了。然國彬卻沒那麼幸運了,國彬是位擁有繪畫天賦可是拙於課業表現的孩子,卻生長在媽媽極度重視學業的家庭之下,想當然爾他的日子當然不好過,母親為了他的學業付出勞心、四處奔波,最後終於罹患了血癌,不支倒地,國彬難過至極,而他帶回一張夾帶淚水與愛的不及格考卷回家,竟讓媽媽對國彬改觀:「媽媽知道你以前不是不肯唸書,而是不會唸書」此時,學校老師也正趕到醫院,頒發了一張國彬參加世界繪畫比賽得獎的獎狀予國彬; 這一幕,許多人潸然淚下,原來,一位不會唸書的孩子,也可以站在世界的無台上,受人矚目; 片中的泰瑞是一位凡事聽話,但沒有主見的孩子,在家有人幫忙打點所有事情,也因此讓泰瑞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凡遇事就退避三舍,不趕做決定。
我一直覺得在台灣,或者說在傳統的觀念裡,認為不會唸書就是無法與他人競爭,但是我們卻忘記去思考一件事:孩子書唸不好是因為智慧未開?環境因素?沒有興趣?或是其他因素的問題。其實天無絕人之路,不會唸書不代表孩子的前途堪憂; 生命會自己找出它的出口,智育的路被堵住了,美育、體育未必也是不通的。近年來,台灣盛行的多元智慧論是一種強調潛能的多元開發,包括音樂、肢體動覺、自省、人際等; 心理醫師對智慧下了一個新定義:智慧不單是學業表現、智力、分析、推理能力,更包含了”適應行為”。一個孩子無法適應傳統筆試考試,但卻適應於多元的測驗及表達方式,他的智慧有缺失嗎?就好比資優班考試,一種有形的體制運作,一種無形的價值枷鎖,在在限制了學生的發展,更何況,許多內顯的資優特質絕非筆試測驗能掌握的。
前幾天一個朋友問我他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唸資優班,他評估了通勤時間、教師能力、孩子需求及本身興趣,最近他後悔沒有讓孩子去考資優班。他說:「資優班的孩子每天早上七點開始上課,課程節數比普通班多,許多小六畢業生成績好的都去報,而且只要是資優班的孩子,考上第一志願都沒問題。」配合近日來的熱門話題,台灣資優班非真正的資優班,充其是只是一種在浮濫的篩選機制下所做的能力分班,因為「缺乏真正接受過特殊教育的教師來設計特殊教材」,而且不斷加強課業的結果,倒頭來僅將孩子視為「學習遲緩」; 這樣的資優班的確有待商榷。他點點頭沒做回應,但他似忽認同我的看法;
就像小孩不笨裡,EM3的表現不見得落後,EM1的表現也未必出色; 國彬的爸爸尊重孩子的潛能發揮; 我只希望在重視孩子課業之餘,也別同時施壓給孩子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