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超級玩具
你知道我們家裡的超級玩具是什麼嗎!讓我來告訴你!我的超級玩具很可愛喔!而且也很聰明,他們會玩溜溜球、戰鬥陀螺和寫圍棋講義。
- Jan 29 Tue 2008 09:56
我的超級玩具(學生林頌凱作品)
- Jan 29 Tue 2008 09:54
我對閱讀教育的幾點建議(文章不完整)
我對閱讀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引進政府資源、社會資源與民間組織力量:近年來,政府已經落實許多與閱讀相關的計劃,如焦點三百、偏鄉閱讀寫作、愛的書庫等; 政府也預計將逐年編列預算,協助偏遠地方的圖書購置。這幾年來,也有大批的「教育替代役男來協助偏遠地方的閱讀活動,均有不錯的成效; 然而,政府的資源,大多集中在極都市與極偏遠的地方,對於「不山不市」的地區而言,卻常段到忽略,這是亟須改善的。
- Jan 29 Tue 2008 09:49
淺談童話
淺談童話
有一次,我問低年級的孩子:「什麼是童話?」低年級的小朋友說:「童話就是故事裡出現許多動物、公主、卡通人物的…」; 之後又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年齡層的孩子; 中年級的回答:「童話就是給兒童看的故事,而且人物都很可愛。」高年級的回答:「童話就是像圖畫書一樣,字很少、很大,但是很有趣。」國中的孩子說:「童話是給小孩子看的書,感覺比較幼稚」; 有一群到偏鄉服務的高中、大學生,他們說:「童話是把每一樣東西,都用”心的語言”和”兒童角度”切入,可能比較有文學的技巧」; 有一個很少接觸過童書的媽媽說:「童話是文字很少,圖片很多,而且價錢可能很高的書」。
- Jan 29 Tue 2008 09:47
海生館之旅(學生林頌凱文章)
海生館之旅
今年暑假的時候,我們全家人去海生館玩。
- Jan 29 Tue 2008 09:46
三則語文新聞之省思
三則語文新聞之省思
筆者近來關心學生的語文能力及作文相關的報導。目前整理出三則與「語文」、「作文」相關的新聞,提出個人淺見,茲與各位教育先進分享。
- Jan 29 Tue 2008 09:46
寫封信,寄給花婆婆
寫封信,寄給花婆婆
昭明文選樂府古辭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尺素指的即為書信。李清照>:「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頭,月滿西樓」,錦書指的即為書信。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句中的「家書」,意為書信。
- Jan 29 Tue 2008 09:45
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這是龍應台女士在幾年前所出版的一本書; 相較於龍應台女士的其他批判、辯証、省思的作品,這本訴說孩子成長的書,顯得柔性多了。
- Jan 29 Tue 2008 09:45
少子化的衝擊與因應之道
少子化的衝擊與因應之道
有個朋友跟我說,他們學校今年新生人數銳減,肯定會「如同往常」發生超額問題。我跟他說我同樣也是新進教師,最擔心的,莫過於超額問題。的確,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最擔心的一件事,一來學校恐怕面臨倒閉,二來自己隨時可能被當「皮球」,甚至連「塞」進去的地方都成了問題。
- Jan 29 Tue 2008 09:43
處處留心皆學問
處處留心皆學問 隨著社會的日益變遷,隨著教育的日益普及,我們總是很刻板地認為,學習就是要在學校、教室內,並且有專用的課本做學習的橋樑,甚至認為做學問的基本配置就是師生關係; 其實,在網路時代的來臨,在生活步調的日益繁雜中,我們卻慢慢體會到,原來,學習不是只有在書本裡; 生活當中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時機、每一個空間,何嘗不是知識的殿堂?何嘗不是學習的場所呢? 世界上充滿學問之寶 小時候的自己,總夢想著一定要出國,一定要走遍五大洲、七大洋,飽覽名勝古蹟,才可以讓自己的學問更紮實,知識更淵博; 曾經我也認為,當自己能夠在台灣的每一個角落,留下自己踏過的足跡,登上百嶽看那山之高、雪之白、雲之浮,才能感受生命的浩瀚與自然的奧秘; 曾經也以為要淺入水平面下,看那水之深、水之青、水之藍,才能了解自然萬物無所不在…。然而當我進入校園,看到佈告欄張貼著醫療新知、圖片欣賞、書法作品; 再走到長廊,看到由雕刻作品與詩詞曲所構成的學習步道與語文走廊; 再到校園的另一角,看到精心設計的生態園區,這不就是校園中落實處處皆學問的成果嗎? 知識的意涵無所不在 今天,當我們一個人站在自己的舞台,往前望去或者是一片空,或者是一片擁擠; 往後看去或者是驚心動魄的懸崖,或者是一道密實的牆,或者是更多匪夷所思的現象…,其實,這些點滴構成的佈局與意象,何嘗不是由「學問」所建構而成的?「空」,讓我們思索「滿」與「留白」的含意; 「擁擠」讓我們體驗「寧靜」與「孤寂」的靜態美,讓我們學習到放鬆心思與生命昇華的價值; 「懸崖」讓我們透過自然探索的角度,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知道地殼、地質、與風化侵蝕交互作用而成的現象; 「一道牆」讓我們試著解開人際間的冷漠與隔閡…。您說,這些是不是都是無形的學問? 這些學問都是藉由不停的摸索,與抽絲剝繭之後,才能意會的? 靜心、謙卑品察學問 當我們抬頭看看天,低頭看看地;「仰觀宇之大,俯察品物之盛,而自審其一人之生應有之地位,非有閒暇不為也…」,這是學問帶給我們更寬闊的思維與胸襟,讓我們學習用更謙卑、柔軟卻有力的心,向所面對的一切學習。「一花一世界」,只有在我們心靈處於最平靜的時候,我們才能去觀察我們週遭的任何事物,都是可以領略、欣賞的元素; 也只有在我們的心處於最平靜的時候,才能認真思考,什麼是學問?學問一定在課本裡頭嗎?每個地方都可以學習嗎?難怪有一次參加靜思語的研習,講師開宗明義就說了:「鯨豚沉潛於大海,幽蘭沈藏於山谷,清明沉殿於心靈」,只有在心靜、心淨的時候,才有心情去品味一切,達到「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的高尚境界。 學問無彊界,學校無邊界 杜威教授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這句話影響至今已約一百年,也讓我們的教育,處處「活化」了起來。我們開始懂得擺脫教科書的枷鎖與現有教育體制的羈絆,學習用生活處事的經驗,去連結知識與形而上的價值觀; 我們也開始啟發孩子的多元智慧和無的潛能,期盼孩子能用更敏銳的觀察力,去發掘與自身最有興趣、不謀而合的才能; 我們也開始鼓勵自己的孩子,多學習、多接觸、多聆聽一切可以汲取的學問; 我們也開始讓森林小學、開放教育成為教育的另一種風潮; 這正是所謂的「學問無彊界,學校無邊界」。我們只有從他人的身上,學到優點,改進自己的缺點,才能盡可能成為「完人」,並且由「完人」的心境去尊重他人、包容他人,影響他人、感化他人,讓學問的種子處處散播,這不就是教育的真諦嗎?這不就是教育要我們發揮「影響力」嗎? 從腦科學看學習與學問 大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更從腦神經的認知觀點出發,來看待「學習與學問」; 她認為,凡事願意學習,且能主動學習,用敏銳的心智去留意周遭的事時,往後人生學習的道路上,不論是人際、社交、溝通、情感上都會有較優質的成效; 而且能夠抑制大腦杏仁核的發展; 杏仁核是負責掌管負面情緒的組織; 也就是說,能夠廣泛、主動學習的人,可以讓一個人的人生觀,表現得更為積極、樂觀、向上、向善; 而個人認為,這種願意學習的心態,最根本之道,就是從「處處留心」做起; 它不但不耗費任何金錢,連刻意找書本、找空間學習的時間,也節省了下來。 道德、思考、判斷能力為基石 當我們要從小處著眼,大處著手,爬上「處處留心皆學問」的最高境界時,必須要有最根本的道德觀念、思考能力與判斷能力做為基石。當今天一個人,他成熟到足以用自己的的學問,承擔社會責任的時候候; 當他可以在每一個細微處、大小事提出自我主張,來省思社會、批判社會的時候; 他當下必須要有一把堅韌、強而有力的尺,才能禁得起別人的理解、批判、省思、驗證; 那麼,這把尺的立足點、原則是什麼?我想就是一種最根本的道德、思考與判斷能力吧!因為有了這些能力,讓他在做學問的時候,可以提出一個睿智、明確的方向,指引我們,無後顧之憂; 因為有這種能力,可以讓他在每一個停歇、下過工夫的地方,留下最有力的證據,並且處處留下做學問的情感。只有當處處都值得回顧、展望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在吸收知識和交流學問的路程上,多走一段路,路越走越平; 多做一件事,事越做越小; 多盡一份心,心越磨越圓。 學問的無形課程 在今天的校園當中,我們鼓勵孩子凡事留意、凡事學習; 雖然並沒有將這種「廣泛學習」的課列入在正式課程當中,但是「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價值,卻以無形、耳濡目染、身教、言教、境教以及空白課程、彈性課程的方式,融入孩子的學習當中; 當我們每一個老師,都能幫助孩子啟發每一顆「好奇」的心; 當每一個學生也願意靜下心來觀察每一件事物; 當每一個家長都願意與孩子一同體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在親師生三方面都能互相學習、互相協助,才能讓我們的視野更無遠弗屆,學習更循序漸進、得心應心、神采飛揚、豪情萬丈。 從處處做起,向學問尋寶 我們都知道,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大腦是全世界最大的未開發地; 只有在我們能夠真的靜下心、努力讓大腦持續運作,將觸角伸出去觀察每一處可以學習的地方,我們才會發現,原來學問是做不完的,而且必須抱著願意學習,謙卑的心,才能學得充實。今天的教育,讓我們諦聽到一滴小水滴的聲音,然而,我們就能教育的小水滴當中,發現自己的大海洋。生活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圈子,但是只要在這個小小的圈子當中,努力地發掘,再嘗試、再體會,勢必能找到生活的韻味與知識的可貴。就讓我們從「處處」做起,向「學問」尋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