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陣子,對於經典文學、文言文的比例,一直有正反的意見; 其實,這樣的論述,本身就不會有標準答案,因為文學不似科學、數理,必須依著某個邏輯去編排,才能完整學習;也常常肇因於各種政治傾向,而讓文言文與白話文成了談判桌上的籌碼。筆者認為,台灣的學生仍應接觸文言文等經典篇章,因為它補足了許多學科所無法訓練的學習內涵。

一、 思考的價值:提及思考,我們大多數會認為那是數理科目才需要思考,然而,「文學」需要思考嗎?答案是肯定的。比方說,我們去想一個「字詞」在文言文中的使用時機、字詞解釋、語氣表達,那是何其重要的。同樣一個「之」字,在不同的文學篇章裡頭,可能就出現了近十種解釋方式,當學生想要了解其意義的時候,他必需思考文句的意思、推論前後文的關係、從舊經驗來解答此刻的問題,這樣的思考訓練,文言文顯然比白話文還要深層。

二、 文學與文化: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絕非只有單純的字詞句段而已,它應拓展到文學的涵養與文化的境界,才能廣泛學習語文的範疇。字詞句段通常為「記憶」的學習,但篇章、文學、文化更強調「感受性」、「理解性」與「包容性」。如果想了解某個朝代的文化,最真實的閱讀便是閱讀當代作家的第一手作品,而非閱讀後人翻譯、再潤飾的作品。比方說,宋代楊萬里描述西湖時,是詩人當時的時代背景、心境所寫下的,是當時當刻特有的情景,而現代文學雖然也有,但卻因時代不同,所以失去了文化的真實感; 而閱讀文言文,便是重回時代的文化感。

三、 鑑古而知今:我們無法重溯過往,但卻能在經典中理解過去。閱讀歷史與閱讀古文一樣,都能讓我們在過去的時空中,習得一點啟發。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某個朝代容易發生戰爭,所以現在就必須避免; 我們能夠知曉為何當官的與平民百姓會有衝突,我們就可以用過去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這些經典提供給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雖非能夠百分之百的解決,但卻得到了智慧,學到古人如何圓融處事或者誤事,進而讓我們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四、 美感與精華:最讓筆者佩服的,是古代文人所寫下一首首、一闋闋的詩詞,雖未必識其義,但讀出來的音韻之美,卻常令我咀嚼再三;如果再詳加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蹟、文章詩詞所營造的情境氛圍,那般閱讀的樂趣,更是令人陶醉。常常,我也閱讀了現代的白話文,但其文句卻鮮少讓我反覆吟詠,也許因為白語文過於容易理解,所以匆匆瀏覽,也不會多加停留吧。經典是以最濃縮、最精華的文句,去表述一件事實的,只需寥寥數字,就能展現;好比孩子朗誦的弟子規、三字經,這也讓學子學習用精鍊的語句去表述一般事實。又如,各式樣的成語,也是歷史事件中,文句的濃縮與精華。
    筆者肯定經典與文言文的閱讀,它讓我們看見許多語文課程的精髓,絕非白話文所能取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