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三效合一-語文拼拼樂
什麼是語文三效合一?
當一堂課可以變成「文本理解結合課堂活動」、「文本理解結合作文」、「課堂活動結合作文」,並且以「課堂活動-語文拼拼樂」做為總交集時,這是一種「語文中的語文」,也是「語文三效合一」的教學策略。
我曾經思考過,「一篇閱讀文章的價值何在?」它不應該只是讀完、測驗完、層次理解完之後,便煙消霧散了; 有鑑於長期以來台灣的閱讀教學總是和「課堂活動」或「寫作教育」脫勾,筆者自撰以下文章,且進行課程實際操作,也連結到寫作教學,學生均感興致高昂,並對寫作所造成的恐懼感逐漸下降。
從自撰文章談語文三效合一
有趣的閱讀課--語文拼拼樂
1、看看標題,猜猜看什麼是語文拼拼樂?
那一天,老師一進教室,就對全班說:「這一節課,我們要來玩語文拼拼樂!」全班每個同學都面面相覷,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什麼叫做「語文拼拼樂」。
這時候,老師請全班先猜猜看,什麼是「語文拼拼樂」,大家的答案千奇百怪,只見每個人的想法都充滿創意又有趣。接著,老師拿出「語文拼拼樂」的道具; 說是道具,其實也不像什麼萬聖節的衣服,或是聖誕老公公的裝扮,或是生日派對的壽星帽,或是中秋節的文旦頭盔; 其實,老師拿出來的「道具」,就只是一張張的紙而已。
2、猜猜看,這些紙可以有什麼作用?
可是,每張紙上面都有一個字; 一開始,我們也不知道每一個字代表的意思,也不知道這些字要做什麼的?老師這時候請我們想想看,既然是「拼拼樂」,一定和「拼」東西有關呀!於是,大家左思右想,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有人說:「是不是要把同部首的拼在一起?」還有人說:「是不是要把注音相同的拼在一起?」更有人說:「是要把它們拼在公布欄上面嗎?」全班笑成一團; 最後,終於有人靈機一動,說出了答案:「是不是要把這些字,拼成一個造詞?」老師點點頭,微笑地說:「沒錯,不只是造詞,更要拼成一個成語」; 這時,全班恍然大悟,終於知道原來「語文拼拼樂」就是要把這些紙,拼出一個個的成語了。
於是,老師開始在黑板上張貼字卡,大家也開始在黑板上動了起來,把每一張紙,組裝成一個成語; 接著,老師又請大家拿出紙來,把黑板上出現的字,拼成成語寫在紙上,並且比賽看看誰寫得最多、最正確。這時候,有些人東張西望,有些人交頭接耳,為的就是想要得到第一名。最後,老師公布了一些答案,也請我們嘗試造句,並且回家查字典,把這些成語學會。
3、歸納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覺得這一堂課很有趣,讓我學會了許多成語,也訓練了我們的觀察力和反應能力,我希望以後可以常常玩這些遊戲,如此一來,我的成語功力就會越來越棒了!
4、你覺得作者的心情如何?為什麼?
語文遊戲時間--語文拼拼樂
活用閱讀理解
在這一堂課中,我先請學生猜猜看,什麼是「語文拼拼樂」,學生的答案非常多元,討論也非常熱烈,這樣的引起動機,就是閱讀理解中經常運用到的「預測策略」。這時候老師不用急著給答案,也要鼓勵學生不要害怕說出來的答案不對,老師甚至可以進一步詢問:「為什麼你要這樣子猜?」,順便讓學生把自己的理由闡述出來,當然,更可貴的,在於聆聽學生既往的生活經驗如何與課程名稱做結合。
接著,老師又拿出一些字卡,並做第二次的「預測策略」,有了這樣的「提示」之後,學生的答案便會越來越接近課程內容,亦即越接近課程的核心價值。此時,老師一樣維持第一題的預測引導模式,鼓勵學生說出更多、更有理由的答案。老師不用急著說出正解,只要請學生把接下來的文本繼續讀到某一個指定段落即可; 這時候,請學生互相討論、發表、說出這次的課程內容要上什麼,以及如何進行。
由於這些段落的篇幅稍長,所以可以讓學生利用各種適宜的閱讀理解策略,去解決長文所帶來的困擾,包括畫重點、統整歸納、分段讀、回憶文中重點…等方式,將提到的課程流程說明簡化。閱讀流暢的學生,能夠順利說出第一步驟是什麼、接下來怎麼操作; 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也許就無法順利表達課程進行的方式。其實這一部分,便是類似一般的遊戲說明書、流程圖、指示牌的說明; 因此,嚴格來看,這部分的閱讀連結到寫作,便可帶入記敘文兼說明文的寫作重點。
此時,老師可以請學生說說看,這次課程的「玩」法應該怎麼進行,也順便讓全班同學可以知道接下來如何操作。當同學都瞭解接下來的操作流程後,還可以請學生繼續往下讀最後一段,並請學生說說看班上同學喜不喜歡玩這一堂課的遊戲,並說說為什麼,找出合理的證據,並將之用有顏色的筆畫出來。
課堂活動
當學生讀完,也說完、畫完之後,便可以開始進入到課程的重點了。從課堂一開始到現在,都在進行文本閱讀與文本理解,是為閱讀策略在文本中的運用; 接著,便是落實文本的內容,真實操作,包括請學生上台把字卡組合成一個成語,說出成語的意思與造句,在座位上迅速寫下黑板上所呈現的成語、回家複習成語…。(詳細活動略)
課堂活動延伸作文
遊戲結束之後,老師可以請學生把文本再看一遍; 這次再看一遍的目的已和第一次所閱讀的重點,有些微的差異。第一次強調預測策略、找出課程活動的重點、歸納文本敘述的活動流程、情意教學。而第二次則是流暢地讀完,將文本視為一篇「學生作文/範文」來閱讀,包括重視段落的配置、對話技巧的使用、流程說明的書寫策略、字句辭藻的修飾、語氣轉折的使用、開頭結尾的鋪陳…。因此,兩次的文本閱讀,在思維上、態度上、著重的面向,會因閱讀的重點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行為與反應。
因此,當許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寫作文的時候,某些主題的文章撰寫在這篇的引導下,會顯得容易許多。學生在書寫一節課發生的事時,便可以仿照此篇的模式,包括: 一開始老師做了什麼事?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是怎樣子的?整堂課有哪些重點可以描述?這堂課的心得感想; 因此,「有趣的一堂課」難忘的一堂課」、「我愛上學」、「我最尊敬的老師」、「國語課」…等題目,都可以如這篇文章一般盡情來發揮。
學生範文摘取:
範文摘取一
老師今天一進門,便拿了一顆紅色的小球,並問我們,猜猜看,今天我們要怎麼玩這顆小球呢?
範文摘取二首先,老師先把小球捏在左手手心內,並請一號同學上台確認老師的右手是不是沒有東西; 接著,老師請二號同學上台,並檢查看看桌子上的茶杯是不是空的。最後,老師在講台上轉一圈,左手的小球竟然就跑到右手去了。
範文摘取三老師說,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魔術表演,不過我們怎麼看,都覺得不可思議,怎麼可能可以變得這麼巧妙呢?於是我就舉手問老師:「老師,我可不可以上台試試看?」老師點頭答應,於是我就滿心期待地上台了。
結語-三效合一提昇師生教與學的樂趣
因此,一篇單純的閱讀篇章,可能只是閱讀完,作答完、討論完再直指重點核心; 但是三效合一的閱讀篇章,可以是「文本理解結合課堂活動」、「文本理解結合作文」、「課堂活動結合作文」,更精確的說,是一種「語文中有語文」的教學策略; 這是新式的語文教學方法,讓學生「讀」、「寫」、「做」均充滿動力,也讓教師的教學充滿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