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0652DSC00658DSC00107  

課名預測策略的建構與實踐

 

語文教學裡的預測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適度的「預測」是一種有趣又很有成效的教學方式; 以往的語文教學,我們不太落實預測與推論,因為我們總覺得那是數學科或是自然科才需具備的能力; 然而,語文教學有某一個程度上,仍是在追求知識的真; 有了「知識的真」之後,才能繼續探討語文課裡「文學的美」與「人性的善」。

    因此,當老師要上國語課時,可以請學生先不要急著閱讀課文、唸誦課文,可以先從「課名」來預測看看,內容可能會寫些什麼?例如,這一課的課文名稱為<最美的地方>,教師可以開始引導學生可能的答案,例如,學生可能會說:「可能在描述阿里山,因為阿里山是我覺得最美的地方」、「我覺得課文可能在說日月潭,因為社會老師上課有教到」、「我覺得可能是太魯閣,因為太魯閣是世界聞名的景點」; 筆者在帶國中生時,有學生說「最美的地方是家裡,因為有溫暖的房間和親人」。學生的答案可能有很多種,接下來,老師可再繼續引導第二個提示。

 

抽絲剝繭,深入答案的核心

    老師繼續說,這一課是歸類於「世界風情」的單元,此時,學生可能會推翻前述的答案,因此學生的答案開始出現具國際、世界的地方了,如:「我覺得是喜馬拉雅山,因為我看過照片,我覺得這裡真的是最美的」、「應該是南北極的極光吧!因為很特別,又很有教育意義」、「有沒有可能是瑞士啊?因為瑞士的風景真的很漂亮」…。學生的答案依舊五花八門,五大洲七大洋的景點全都傾巢而出; 這時,學生的答案可能符合本文,也可能完全碰不著邊,但至少,老師們已經開始引導學生思考,並且知道孩子們對於「國際」了解了多少。

    接下來,老師可以請學生打開課本,「看圖就好,不看文字」,從圖像中去推論看看,課文可能在描寫哪裡。例如,課文的圖出現了一片一葉的楓葉、一棵一棵的楓樹成隊歡迎作者、一片冰天雪地和一大片海洋」,學生可能會開始猜不同的答案,例如:「會不會是加拿大,因為加拿大的楓葉很有名」、「好像是歐洲,因為歐洲常常下雪」、「會不會是太平洋上的一些群島或小國家」…種種的答案都是從圖像中推論出來的。而完成了這三個步驟之後,老師便可以開始請學生閱讀課文,映證自己所猜測的內容,是不是符合課文的內容。

 

預測策略,培養生活經驗、假設求證與寫作能力

    所以,在做預測與推論策略時,有幾項很重要的教育原則,是需要學生學習,也需要師長加以引導的:

(一)生活經驗的重要。當老師說「圖像有楓葉時,就可能可以猜加拿大」時,有生活經驗的小朋友便能點頭回應,了解老師的敘述; 當學生沒有生活經驗時,他可能會猶疑,並提出問題:「老師,為什麼楓葉和加拿大有關」,就好比國小三年級的學生曾經問過我:「老師,為什麼森林鐵路要聯想到阿里山; 為什麼花蓮的景點要聯想到太魯閣」一般; 甚至有學生不解的問我:「老師,太魯閣在花蓮嗎?」。所以,在預測策略的帶領中,就是在回顧學生對生活經驗的了解究竟有多少; 老師要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培養生活的經驗,打開對生活的敏銳能力,可以是透過閱讀,讀出前人的智慧; 可以是看一些有益智性的節目,增加對生活思辨的能力; 也許是多和人群接觸,多聆聽不同的生命故事; 也許是多參加活動,培養廣泛而多元的視野…。這些都是培養生活經驗很有效益又重要的事情。

(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練習。有一些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總缺乏「大膽假設」的訓練; 而閱讀策略裡的「預測、推論」其實就是要老師引導學生去假設各種答案的可能性,並說出原因。而預測與推論的過程,也來自於對事件、對線索的小心求證與掌握程度,其實就是一種抽絲剝繭、旁徵博引的能力。猜錯也好,猜對也罷,這都是培養學生思考的過程,讓學生能去判斷哪些線索對這個事件而言是重要的,哪些線索對事件而言是無關需要的。有些學生,蒐集到一些線索之後,便能像偵探一般開始理出思路; 有些學生可能會用各種方法,刪掉不可能的答案; 這些能力,都是需要學習的,因為在孩子未來的求學路上,甚至踏進社會解決各式樣的問題時,有很多時機點,都是必須靠這些能力來處理問題的。

(三)寫作的引導與發展。大多數的學生聽到要寫作文,常常有一種「上刀山下油鍋」的感覺; 透過「預測策略」來猜課文內容,有時候就是讓學生盡情抒發心中想法的管道。例如,有一位平常不太喜歡寫作文的小朋友,在某一課的課名預測中,很有想像力又欲罷不能地寫下:「我覺得這一課可能在寫老伯伯過馬路的時候,因為不小心跌倒,所以導致十字路口的交通大亂; 這時候突然有一個英勇的小朋友衝過來,扶起老伯伯,並打電話給醫院,最後救護車來了,才讓老伯伯可以順利到醫院治療、回家休養」。這一課的課名為<日行一善>,圖像包括老伯伯跌倒、一位小朋友扶老伯伯起來、有醫院的救護車和家裡照顧的畫面…。因此學生透過圖像來預測,也因此編寫出一則故事。

 

預測策略的引起動機

    我在教學時,常喜歡用「猜謎」的方式做為引起動機。例如:

步驟一:請猜出我心中所想的一種水果。學生的答案當然會有數十種。

步驟二:這種水果有一顆種子,學生的答案可能剩下二十多種。

步驟三:這種水果的外觀是紅色、深紅色的、紫色的,學生的答案可能剩十五種。

步驟四:這種水果沒有外面的硬殼。學生的答案可能剩下五種。

步驟五:這種水果的形狀近似圓形的。學生的答案大概只剩一、二種。

    這時候,可以請學生自行發問,問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線索,最後,再交相比對,確認自己的答案是不是「櫻桃」; 因此,在推論的過程中,有點像在大海撈針一般,但有了越多的線索之後,則像海裡有了明燈,能迅速找到航行的方向。

 

圖像、預測策略與寫作

    而在做預測策略融入寫作時,我發現,課文裡的圖像,其實就是「大意、課文內容」的縮影; 也就是說,如果有小朋友不太會寫大意、說課文重點時,可以請學生從「圖像」來著手。例如有一篇文章的篇名是<豐富我的生活>,第一頁的圖像包括了鋼琴,第二頁的圖像是到公園散步,第三頁的圖像是澆花,第四頁的圖像是下棋。因此有一位學生寫:「這一課感覺像是用分說的方式,第一段描寫因為鋼琴,而豐富了他的生活; 第二段描寫因為到公園散步,而豐富了他的生活; 第三段描寫因為澆花而豐富了他的生活,最後一段則描寫下棋也豐富了作者的生活」。學生的答案幾乎答對,只要再加上前言和結論,符合了課文的內容。

又有一篇的文章篇名為<小狗阿皮>,圖像包括了小女孩陪著阿皮玩、阿皮吃碗盤的食物、作者全家人帶著阿皮到風景區玩並拍照; 有一位小朋友寫出來的預測作品是:「我覺得這一課應該是描寫作者全家人和阿皮的感情一定非常的好,包括了陪阿皮玩,也會準備精緻的午晚餐給阿皮吃,假日也會陪阿皮去郊遊…」。這兩位學生的作品,幾乎都和課文寫的內容很類似; 因此我也類推出,「課文的內容、課文大意,也可以從圖像著手」。

 

結論-預測策略,傾聽學生內心想法

    預測策略是一種有趣的教學活動,它考驗著學生對這一課課名的生活經驗與先備知識; 預測策略也是一種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推理原則。這種語文學習策略,不是無的放矢地亂猜,也不是亂槍打鳥地推論,而是有原則性、有邏輯性地,循序漸進、抽絲剝繭地進入到事件的核心。因此,老師在教一課還沒有上過的課文前,可以先進行預測策略,聽聽看學生內心的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