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則生活新聞:「阿發師:台灣美食不只牛肉麵」,看完之後後,非常認同。
台灣日前曾舉辦夜市PK選拔,也不定時舉辦小吃美食選拔,重視的,多半是「味覺」上的享受; 然而,從「文化與故事」的角度來看,更可以發現美食不只是美食,也不只有牛肉麵,而是有更多心靈層次上的悸動。
    上個月底,吳寶春師傅的麵包店在高雄正式開幕,引起美食界一陣騷動。一位住屏東的朋友問我:「你覺得吳師傅做的麵包好吃嗎?和一般麵包店的有何不同?」我告訴他:「也許不能以口味來論定,但麵包背後的故事,才是令人感動的…」吃一口麵包,就像在聆聽他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故事。
常常,我在賣蔥油餅的攤販前,吃著酥脆軟Q的餅皮,看著阿公阿媽揉著麵團,在平底鍋與滾燙的油中來回穿梭,我想到的是江蕙小時候,一邊走唱,一邊陪著母親賣蔥油餅,她看著母親的手,起著一顆又一顆被油濺到的膿包。那是食物與故事所交織而成的美味小吃。李昂的長篇小說<<牛肉麵>>,提到牛肉麵是故鄉的回憶,多少老兵,吃著吃著,就此留下眼淚,就像眷村賣的燒餅油條、北方麵食特別有味道一樣。
    不僅如此,台灣各地也有許多因為文化與歷史的關係,而發展出獨一無二的特色小吃。如宜蘭的一串心、馬槽餅; 台南縣的煎粿(類似水煎包,麵皮以在來米漿做成,內包肉燥); 舊岡山市場的豬肝捲(糯米腸包豬肝下去油炸),雲林嘉義某些農村的蒜頭餅(由嘉義六腳鄉蒜頭村發展而來的)、中部鄉鎮的鹹菜炸。它們或許沒有像臭豆腐、蚵仔煎、豬血糕、大腸麵線打著赫赫有名的響號,但他們一直在巷弄裡傳遞著故事,等待被發掘。
    美食當前,總令人食指大動; 我更愛有故事的美食,或許那才是真正道地的台灣味道吧! 我更希望,有一天,我們的文化局、觀光可以聯手合作,尋找台灣街坊巷弄的故事小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