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報教育
一、讀報理論
讀報教育,顧名思義就是閱讀報紙的教育,也就是拿報紙當作教材,來教育孩子學習新知。這樣的教育,在歐美先進國家被稱為「NIE」教育,就是「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簡稱。NIE開始於一九三○年代的美國,當時是由美國〈紐約時報〉協助推動大學的活用新聞運動。(張學喜,2008)
而在眾多的閱讀理論當中,<<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及了閱讀的最終目標,在於來者不拒、觀念判斷與多元價值澄清; 閱讀的內省與思維,才能提昇人的高度。(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 1902-2001 )。因此,將讀報與閱讀兩者理論結合,就形塑了目前台灣當前教育最視的「讀報教育」。

二、讀報的5W1H
(一) WHAT(什麼):讀報究竟要讀「什麼」呢?零售報紙包羅萬象,每一份報紙版面非常多元,不同的報紙屬性不同,對象、族群也不同,因此,報社編了「什麼」,以及讀者要看「什麼」就顯得非常重要。對於中小學生,能閱讀的,包括「圖像」、「標題」、「報導內容」、「廣告」,簡而言之,一份適合中小學生所閱讀的報紙,其所賦予的「什麼」,其實都是合於學生心智成長的。
(二) WHERE(地點):地點包含「閱讀的地點」以及「閱讀報導的出自地點」。前者可以是家裡,可以是圖書館、教室、各大開放空間。後者,凡指一個定點,可以大至國外,也可以小至社區、家裡; 而報導的地點與範圍,也往往決定了一則文章/新聞的重要性。
(三) WHEN(時間):「什麼時候」閱讀報紙,也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時效性的,如政治、經濟、社會等國家大事,必須即刻閱讀,即「發展中新聞」; 而副刊、散文、兒童文藝作品,則往往屬於軟性新聞,可以隨時閱讀。
(四) WHO(對象):「誰要讀報」呢?報紙唾手可得,也幾乎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閱讀的,成人可以閱讀硬性新聞(政治、財金、經濟…),學生適合閱讀淺顯易懂又不失乾淨的新聞與文章。
(五) WHY(原因):「為什麼要讀報」一直是所有親生最大的問題; 這幾年來,大力鼓吹閱讀教育、提昇語文能力,也逐漸揭開問題的真相。「為什麼要讀報」一直和「語文教育」有密切的連結,對於學生的學習,也絕對有正向的幫助。
(六) HOW(如何):閱讀書本和報紙是否需要同樣的「閱讀策略」?如何讀報才是最有效果? 基礎得靠閱讀來奠定,大量閱讀,是基礎教育的起點。為什麼要大量閱讀?如何閱讀?什麼才是真正的閱讀?大量閱讀可培養那些能力?要選擇哪些讀物?(李家同,2010)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幫助學生解決「如何」閱讀的問題。

三、讀報的價值-
(一) 接觸國際的第一步
世界瞬息萬變,自古至今,中外發生多少事件,然而,每個人因為生命有限,無法經歷所有的事件,因此,唯有靠「閱讀報紙」才能在第一時間掌握時代脈動。
在講求本土化與國際化的今天,報紙不再只是「台灣的新聞」了,反而是國際性的新聞,逐漸佔據報紙的版面; 或許有人會問,我們都生長在台灣,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台灣,為什麼要關心台灣以外的新聞呢?其實,世界影響著台灣,台灣也與世界有著唇亡齒寒的依存關係,它們更如蝴蝶效應般,一個小事件就足以引發大騷動。
還記得2010亞運嗎?台灣的跆拳道女將楊淑君被判失格之後,舉國譁然,連日本、韓國,甚至CNN電視台,也爭相報導此一事件。又如各地頻頻發生地震、颱風等大事件,我們亦能在第一時間內掌握消息; 因此,在21世紀的今天,報紙已經是接觸國際最方便、最快速的捷徑了。
(二) 文字的精密閱讀
習慣閱讀課本文字、繪本、童話的學生,在第一眼讀到報紙的時候,常會發出這樣的喟嘆:「哇!字怎麼這麼小!」,確實,報紙因為具有「容易攜帶」以及「輕薄短小」、「高度整合」的特性,所以字體普遍很小,往往讀完一張全版,也完成了「精密閱讀」的工作。
閱讀報紙是需要「策略」的; 首先,報紙的字體為新細明體,有別於學童在課本常見的標楷體; 報紙的排版不如課本文字般排列地如此整齊,因此,閱讀報紙時所需注意的「分段、分落」即顯得特別重要。
<<大眾媒體研究導論>>所提及:「報紙是一份『錢』的紙張」,因此每個版面,甚至連每張圖、文字都得控制好位置與大小、長短,以爭取最大效益,所以,「精密性」 在報紙上更可感受的到。(宗靜萍,2007)
(三) 知識的全方位吸收
報紙的版面是由每個編輯、記者,根據自己的專長領域與採訪項目所製作而來。以國語日報而言,編輯小組再三思考「報紙內容對兒童教育的功能」之後,將所有透過報紙傳達的訊息,分為「時事閱讀」、「新知閱讀」、「多元閱讀」三大區塊。(馮季眉,2008)
頭版常是一則與校園、兒童相關的一篇報導,搭配一張國內、國外的新聞照片; 第二版為文教新聞,顧名思義即是與文化、教育相關,且適合兒童閱讀的新聞; 第三版的生活版,則介紹生活中的事情,例: 如何做好家事、如何做好人際關係、假日好去處…; 而最令學童喜歡的版面,如第六版為漫畫、第七版為國小中低年級的園地、第十版國小高年級的園地; 第八版為科學教室。

每一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喜歡閱讀的版面,以增加自己在該興趣的領域,獲得更充實的養分; 當然,身為師長,更希望學童在閱讀報紙的時候,盡量可以每個版面都閱讀,避免「偏食」的習慣; 甚至在一邊閱讀報紙的時候,同時做到「做筆記」的習慣; 也因此,一個完整的讀報教育,就是全方位地吸收知識、拓展視野的教育。
(四) 課文的印證與延伸
師長常有疑問,究竟讀報是「課內」的學習,或是「課外」的加強? 狹義而言,讀報確實是「課外」的補充知識; 然而,從「廣義」的閱報角度來談,它又是一種「課內」的學習。也有許多師長會懷疑,如果考試的時候,出現了一些時事、報紙的內容,究竟算不算「課外題」?
其實,「讀報教育」是課內知識的印證與延伸。
舉例而言,當學生在課本讀到花東因為位於台灣與環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所以地震頻繁,而在報紙報導中,又經常可見花東一帶經常地牛翻身,這便是報紙與課本的知識「印證」。
而當學生在自然課學習到「環境保育、節能減碳」的概念時,我們在報紙上閱讀到張曉風女士所寫的:「報告總統,我可以有兩片肺葉嗎?」這就是課本知識的延伸; 又如在公民課裡提到「易科罰金、褫奪公權」時,我們容易在報紙裡看到更深入的報導與名詞的解釋,甚至會出現候選人有上述的個案,其實這就是「延伸」再加深加廣的概念。
(五) 主動求知的管道
閱讀與看電視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是眼睛主動去搜索訊息; 後者則是藉著影像的跳動,讓看螢幕的人,被動吸收。從這個角度來看,讀報顯然是一個主動求知的管道。
在目前的教育當中,課本是最主要的上課媒材,習作與範本是複習與回顧課程的重要補充,測驗卷則是評量學習成效的媒介,這些課堂所須的媒介,往往是由學生透過教師的講授,而「被動」學習的。有別於課內教材,課外書與報紙就是一種讓學生「主動求知」的管道。
根據原高雄縣社教中心2009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學生回到家,做完功課之後,最常做的便是「看電視」、「打電腦」,其次是「聊天」、「運動」,最低比例則為「課外閱讀」、「看報紙」,因此,可以大致解釋為:「主動求知」的比例其實不高,但令更多師長懷疑的是:報紙一份價廉、多元,又容易取得,為何閱讀的年輕/學生族群」不多呢?
而在此份研究中,亦同時顯示,大多數的學童,閱讀報紙的內容,以娛樂、影視、明星為大宗,其次為社會、愛情、消費、兩性,最後則為政治、文化、副刊、經濟。因此,如何引導學生主動閱報、閱讀適合他們年紀的文章,汲取知識,確實是讀報教育刻不容緩的課題。

四、讀報與課程的結合
(一) 口語表達的結合:
在目前語文教育的說話教育中,以「朗讀」與「演說」是最主要的課程內容。朗讀,主要講究的是「咬字、發音、語調」,是「語音」的層次; 演說,著重的是「組織、內容、表達」,是「思想」的層次。
大多數的讀報教育,均停留在「純閱讀」的階段,包括畫出好的句子、圈出好的語詞、讀出作者的原意、與自己的經驗相互結合; 然而,若能再進一步與「口語」結合,勢必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當教師要進行說話教學時,不妨先搜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章,如跳樓大拍賣的文章(喜悅、發狂)、考試考不好(沮喪、求情)、吵架(吼叫、無理、據理力爭)、受鼓勵(欣慰、高興)、災難(悲傷、沈重),讓學生試著唸出不同的情感,學習不同類型的報紙文章,都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而最重要的,仍是希望學童能夠「正確、流暢唸出文句」,這才是說話教育的精髓。
其次,便可視學生程度,訓練「演說」能力; 演說除了需要背稿,還需要膽量與臨場反應。教師可以拿一篇新聞報導,讓學生試著擬出新聞內容的綱要,再用自己的話來表達; 起初可以讓學生上台說二十秒,接著四十秒,逐步加長時間。演說除了「說」之外,尚須強調「演」,因此,要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內在思想與外在動作,確實是不容易的,而加強的方式,即是從大量閱讀書籍、報紙著手。
(二) 文字書寫的結合
寫作常被學生視為上刀山、下油鍋的噩夢,這究竟是誰的問題呢?有鑑於此,許多的報章、民間組織、政府機構也都紛紛推出各種寫作方案。國語日報長期辦理的讀報教育,也常鼓勵老師與學生分享自己的讀報、寫作、生活的經驗; 人間福報也開放少年天地的版面,供學生發表; 台灣時報、聯合報…等,亦開闢了學生園地,供中小學生、大學生筆耕校園大小事; 大紀元時報亦設有同樣的園地,鼓勵學童書寫; 許多的刊物,也相繼推出各種主題,供學生定期投稿,培養寫作習慣。
針對讀報教育與寫作的連結,各個年段也有不同的作法。以低年級而言,讀完報紙之後,寫出二至三個語詞、成語,再練習造句、書寫短文; 中年級,可試著寫出讀報之後的心得,包括所讀到的文章、所看到的漫畫、照片,字數也應與日俱增; 高年級,則在讀完報紙之後,練習試著寫出自我的觀點(評論)、改寫文章…等。
實際上,低中高三個層次的寫作項目,可以交互運用,以求更多元的寫作類型。倘若有些學生程度不佳的話,教師不妨採一問一答的方式,鼓勵學生串起問與答的文章。如:「媽媽長得怎樣、媽媽喜歡做什麼事、媽媽喜歡吃什麼東西…」,那麼,寫出來的文章即為「我的媽媽頭髮長長的,平常喜歡做家事,她最喜歡吃的東西是紅豆餅和綠茶…」。
(三) 七大領域、議題的結合:
「讀報教育」不只在晨光時間或是語文課程才能實施; 讀報教育應該擴及到各個領域中,尤其目前的教育趨勢,在於「與時代同步」,因此,「讀報」、「時事」與「課程」三方面的結合,更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語文領域:請學生唸一篇文章(朗讀)、發表想法(說話)、正式上台發表自我觀點(演說)、寫一篇相關的心得(寫作)、教師唸新聞,學生作答(聽話)。
數學領域:目前流行的「數獨」,以及自由時報隔週一有一專欄「數學五四三」,由謝新傳老師策劃,不妨結合數學課程,讓學生「閱讀數學」,或是閱讀數學家的故事。
社會領域:報紙經常介紹旅遊景點、火山地震、或是選舉相關的報導、縣市合併、歷史人物、古今文明、人文資產,都是很好的教材。
自然領域:八八水災、三一一大地震、地震、板塊與地質的連結、雙颱共伴效應、藤原效應與氣象的連結; 火災發生與自燃、助然、燃點的連結; 大城濕地、202兵工廠、環評、中油石化、台塑與環境教育的連結。
性別議題:普設育嬰室、同志議題、兩性工作平等權、保障婦女名額、性侵害防治…。
兒童議題:白玫瑰運動、一百年度兒童節放假、速食店套餐不得附贈玩具、十一月二十日為世界兒童人權日。
藝術與人文:董陽孜與林文月獲頒第31屆行政院文化獎、卡卡女神驚動全美、江蕙音樂撫慰人心、雲門舞團、紙風車劇場、優人神鼓、明華園歌仔戲。
每一份報紙,都是編輯與記者的心血,也是因為擁有不同領域的人才,方能彙整一份全方位的報紙; 倘若教師能善加利用平面媒體(報紙)的知識,必能讓孩子多元學習。

五、讀報的實務經驗
筆者從三年級開始帶班,至今學生六年級了,每個階段都採用不同的讀報方式。在三年級的時候,有感於學生識字量與專注力的不足,每個學生只發「一張」報紙,每個學生拿到的均不相同,有些拿到漫畫、兒童文章、小說,有些拿到頭版、大人文章、文言古文; 我告訴他們,讀報就像午餐的「配菜」一樣,有時候會有喜歡的菜色,有時候可能不合自己的胃口,但只要接觸,淺嘗輒止,都會有所幫助的。
四年級時,開始讓學生閱讀「整份」報紙,也額外取出「兒童園地」與「週末作文教室」,希望讓學生能有「系統性」的閱讀,尤其四年級的學生可參加校內的作文競賽,這些整理過的報紙,對參賽者而言,更是「如獲至寶」。
五六年級時,開始讓學生掌握「時事新聞」,利用五分鐘的時間,請學生掃瞄一下頭版新聞,上台分享,老師再補充,學生也可以攜帶不同的報紙(如聯合報、國語週刊、人間福報); 最主要是高年級可以參加校內的演說競賽,因此,廣泛讀報與多元涉獵,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筆者自製一張「新聞小偵探」,學生每週必須寫一至二則新聞,最主要的用意就是希望學生可以瞭解台灣、國際上發生了哪些大事,進而培養國際觀。

結語
讀報教育,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大增,寫作程度亦提昇,可說是「平凡的報紙,造就了非凡的學生!」


參考資料:
李家同,大量閱讀的重要性,民99,博雅書屋。
宗靜萍,大眾媒體研究導論,2007,學富文化。
高雄縣五甲社教中心。http://cyckhntc.blogspot.com/
莫提默.艾德勒Mortimer J. Adler,如何閱讀一本書,民99,台灣商務。
張學喜,2008,台灣讀報教育資源網。http://www.mdnkids.com/ni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