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課本裡的圖像教學
當小朋友一拿到新的國語課本時,大多會迫不及待地看看課本裡有沒有生動的、古怪的、搞笑的插圖、漫畫; 而老師則多會概略瀏覽一下備課用書、看看課文標題、規劃課程進度…; 由此可見,小朋友比老師們更懂得如何去「欣賞」國語課本。
我常告訴孩子以及師長們,出版社會重金禮聘圖畫家來為課本增添趣味性與豐富性,肯定有其必要性存在; 所以,當老師用國語課本在上課時,就不得不好好思考一下:「課本的圖像能上什麼?」
一、 看圖說故事(課外):大部分的學生都很喜歡聽故事、說故事,尤其是天馬行空又無厘頭的故事,更是他們的首選; 因此,每一課的三到四張圖,就成了學生「編/說故事」最佳的教材了。編/說故事,主要是訓練學童的想像能力、邏輯能力及說話能力,可以採一張圖的方式進行,也可以採連環圖的方式; 可以是一人說故事,也可以是故事接龍的方式。
二、 看圖說課文(課內):課文的內容深究,有一部分是讓學生瞭解「課文大意」; 全課課文的大意有些較多較複雜,學生不易掌握,可以試著讓學生看一張圖,回想這一、二段的內容,並說出二、三句,接著再串聯起每一張圖,就可以約略組合成本課大意了。圖像具有「提示作用」,往往可以在圖像中找到課文的線索,建議無法掌握大意的學生,可以嘗試使用此種方式,逐步建構篇章的能力。
三、 觀察力的培養:當學生看到一幅圖畫時,可能可以概略說出「圖畫的主題」是什麼; 然而,觀察力不僅是看到「主題」,更要看到「細節」; 比方說,除了看到「臉」之外,還能仔細看到「眉毛、眼睛、嘴巴…」; 看到「樹」之外,還能看出樹枝、樹葉,甚至是黃葉、紅花、落葉、昆蟲、鳥。觀察力可以培養學生的耐心、定性、專注力,教師可以讓學生看課文的圖,說出十種所看到的東西,而這也是繪本所要培養的能力之一。
四、 形容詞的練習:從「觀察力」所提出的各種東西,可以試著讓學生加上形容詞,以訓練其寫作的表達能力。如「嘴巴」可以說成「櫻桃般的小嘴、貪吃的嘴巴」,「鳥」可以說成「樹梢上的鳥、展翅高飛的鳥」。名詞是骨頭,形容詞是血肉,有血肉的文章才是有厚度的; 建議教學時,除了教形容詞外,也可以融入類疊、譬喻,如「紅通通的臉」、「彎彎的眉毛」、「像巨人的大樹」,逐漸增加深度。
五、 看圖寫作:教完課文之後,再看圖寫作,往往會限制學生的想像力; 建議進行看圖寫作時,可以先看「還沒教過」的圖,也請學生「先別讀課文」。可以針對一張圖來創作,也可以採取連環寫作; 相信每一位學生的作品,一定有很大的差異性。
國語課本的教法,除了生字、詞語、課文之外,圖像絕對是「不可或缺」的。當我們希望學生能有多一點的美感教育,多一點的藝術氣質時,也許課本裡的幾張圖,就能讓孩子在語文課中,收到美學的耳濡目染與潛移默化之效。
- Feb 05 Sun 2012 10:35
國語課本裡的圖像教學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