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帶孩子一起閱讀報紙新聞

我們班的小孩子這學期邁入六年級了,在五年級的時候,總是由我一早到校,利用晨光時間,告訴他們今天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再交由他們去討論、分享。現在,他們應該有能力可以從家裡帶報紙,或從學校的報紙中,自行搜尋重要的大事,拓展自己的視野; 簡單來說,他們從「被動」的學習者,進階到了「主動」的知識搜索者。

    暑假的時候,我設計了一張簡單的「新聞偵探」,共有十五週的表格供孩子們記錄,每週一到二則,重點式地記下日期、地點、標題,再依照自己的能力,仔細記下5W1H; 重點不在於字數多少,而是他們找到的新聞,是不是有真的吸收進去,以及是否足以讓每位同學都有共鳴; 也因此,當一位同學分享時,其他的同學就會點頭表示「有看過」,或者搖頭表示「沒聽過」; 在這當中,新聞的交流與教師對新聞的瞭解與看法,就顯得非常重要。

    這幾年非常風行閱讀的推動,除了閱讀紙本書籍外,當然也包括閱讀影像、閱讀廣告、閱讀圖像,更包含閱讀報紙。而報紙之所以成了許多班級競相教學與許多老師茶餘飯後的話題,其原因相當的多,例如:價格便宜; 擁有快速又深入的資訊; 版面多元,伴隨而來的就是知識的多樣性; 有文、圖、照片的設計與排版,增加閱讀的趣味性與想像力; 訓練各式報導的解讀能力與語感練習; 短篇報導不需耗費過多的時間,且有許多專家提出相關的批判與論點,增加思考廣度; 適合剪下,做資料彙整; …。閱報的好處,不勝枚舉,正因為其好處族繁不及備載,就待每位孩子極力發掘,也待每位老師費心指導。

    就以這陣子班上討論熱烈的幾則報紙新聞為例,國內的如:少年廖國豪所說的「台灣教育害了我」,引發社會界、教育界、宗教界強力發言; 三個颱風引發滕原效應; 補教人生的戲碼,惹來教育當局的關切; 國外的如:紐西蘭7.1級強震; 菲律賓挾持人質事件。新聞沒有好壞之分,新聞本身是「客觀」地發展的,因此,會讓民眾、師生有「主觀」的看法,便是因為我們強加了「價值判斷」在裡頭; 所以,孩子看待一則新聞的「論點」,是從「正面」、「反面」或「中立」,就顯得非常重要,也會造成全然不同的解釋。

    所以,報紙新聞除了「表面的新聞」之外,還可以繼續家裡、學校發酵,讓親子、師生針對一個議題,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學校中,也可採辯論或演說的方式,抒發對於新聞事件的觀點。如「學校應對廖國豪事件負責」、「颱風假應前晚宣布」採正反意見的論述、「地震的啟示、影響我最深的一則新聞」則採演說的方式。論點沒有是非對錯,端看學生是否能夠掌握有力、足夠支持的論點,這就是培養邏輯思考、口語表達的能力了。

    因此,一份報紙,一則新聞可能看似不起眼,但是,試著從單純的「看報」,變成「讀報」,再到「思考報導」,其實我們會發現,每一則新聞都具備著強而有力又頗富深意的思考空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