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台大李嗣涔校長直言,台大的畢業生當展場show girl,實在太愧對國家社會了; 現在,李家同教授又在一場演講中明言: 某些學校的畢業典禮,實在太「媚俗」了; 對此,筆者認為,這兩位教育「前輩」,確實和七、八年級的「 新世代」有溝通的必要了。
數十年前,產業結構簡單,連帶地專科、大學科系也單純, 每位學子畢業後,幾乎都能與產業界接軌,學以致用; 但時至今日,行業多元,「什麼都賣,什不奇怪」, 如果硬要台大學生一定得做有益於人類發展與國家貢獻的, 也未免眼光太狹隘了; 同樣的,李家同教授,更看不慣有些正式典禮的招待學生,「 皮笑臉不笑」,或是「機器人般的鞠躬」,或是在畢典上說相聲、 講笑話…,我尊重李教授的教育涵養, 但卻無法苟同他總是以威權時代的想法來約束年輕學子的創意與想法 。
民國四五○年代的畢業生,每一位都是清湯掛麵,頂著三分頭, 正襟危坐地在禮堂裡,見到來賓,誰敢不鼓掌叫好; 但現今的學子,有自我的想法,可以用更有理想、朝氣的方式, 將神聖的畢業典禮予以創新、活潑化,何嘗不可呢?畢竟, 畢業典禮的主角是「學生」,而不是「長官」與「大人」呀!
在西方,我們看到諾貝爾頒獎典禮,是如此地莊重; 天主教的望彌撒,也是令人敬仰的; 又如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更是以隆重聞名的。筆者想表達的是, 每一個年代都有每一個年代的行事風格, 每一個國家也有每個國家特有的風俗民情; 先進必須傾聽後生晚輩的心聲,晚輩也應該尊重前人的思想; 自己必須瞭解自我民族的獨特性,也應該包容不同文化的差異, 彼此尊重,瞭解彼此的文化、思維,才能在時代中立足; 不能只是一味以自己的年代來批評現今的學生; 因此,如果缺乏東西文化之間的對話,也缺乏師與生間的代溝, 只會讓一件原本充滿美意的儀式,毫無色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