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3438  

 

國小國語課本裡有一篇經典的文章-<阿里山上看日出>,敘景生情,拂動了無數個莘莘學子阿里山日出的美景,深烙在每一位台灣人的心中,不僅如此,透過大家的口耳相傳,更是風靡全球。

    時序入秋,阿里山海拔2200公尺,儼然進入了深冬臘月一般,比起最冷的金門馬祖,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半夜三四點起床,頂著凜冽寒冬,天朦朦亮,說什麼太睏、太冷,都不是合宜的理由因為,來阿里山沒有不看日出的道理。

    寅時,沒有雞鳴,只有風聲和著微冷的水氣與涼意,我們一行人,從阿里山香林國小的宿舍,啟程,驅車至遊客中心停車場五點未到,停車場早已滿溢,彷若抬頭遙望星斗一般地繁密。寧靜的阿里山,起初我以為我們應該算是極其早起的了,卻萬萬沒想到,這裡的夜行遊客,早已蠢蠢欲動,如萬頭攢動。

    五點二十分的森林小火車--阿里山祝山線,人滿為患,摩肩擦踵,然而,沼平車站的月台卻依舊沸騰我們擠身上車,卻終究被迫搭下一班車,我們只好在月台上享受寧靜的片刻,仰望星辰,捕捉畫面,想像阿里山的點滴故事。

    二十分鐘後,下一班祝山線鳴笛而來,車廂內人潮簇擁,與上一班車不遑多讓我們不得不鑽進車廂裡,像擠沙丁魚一般所有的人都感受到這股壓迫感,但心情卻是無比的雀躍,因為,再痛苦的過程終會過去,而日出的美好總會在心中留下濃濃的回憶。約莫二十分鐘,火車抵達祝山站車站出口顯示著日出時間,這樣的等待,讓心中有了無限的遐想。

    國語課本裡是這樣寫的:「…,不久,東方的天色漸漸變白,層層浮雲的背後透出淡淡亮光。日出的奇景就要上場…,目不轉睛的看著天空…。」我回憶這一段文字,並在我的步行途中敏銳觀察,好像在實踐某一種課程的理論一般。我真的看到夜空,掀起了闃黑低幕,在遠方玉山的峰頂上,透出若隱若現的微光玉山的頂頭,懸浮著幾朵雲,或柔和邊際或不規則狀,在金烏的乍現中,顯得閃耀奪目。每一刻的轉換,沒有明顯的切換點,好似一首流暢的歌曲,順其自然地變幻著山日奏鳴。所有的人,站在小笠原的觀景台上,引頸期盼著主角登場有的準備好單眼相機,有的架著巨型大砲,有的人配戴起墨鏡,有的人只是包覆著層層厚重大衣,迎接屬於人生的第一道曙光。我像小孩子一樣,托著腮巴望著,靜觀每一分秒的色澤變化,紫色、紅色、橘色、黃色…。色彩的遞嬗與挪移,象徵著日出的奇景即將粉「金」登場此刻,所有的人更為摒氣凝神,專注地等待晨曦小火球的浮現。

    驚呼中,我們拱出了小火球,火球從山頂瞬間彈出,光芒在霎時間輝映大地,穿透雲層,灑得金珠漫天散落。所有的人極有默契地讚嘆,有的連拍,有的攝影,大地髣髴甦醒了。西邊的嘉義山群,北方的南投山系,東南方的高雄山區,以及蜿蜒於谷地的河流、遠方載浮載沈的雲海…,全都因日出的光芒而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契機。

    天開了,大地微微地醒來。視覺很重,心靈卻輕。十分鐘內,光線快馬加鞭地灼熱、沸騰,它成了主角,一點兒也不害臊。

    所有的讚嘆收錄於心,所有視覺的饗宴散播於文字,我從來不知道,阿里山的日出,是如此地令人陶醉它可以是單獨一個亮燦燦的太陽般地秀麗,它可以是萬巒起伏襯托出光芒四射的壯美。它可以是彩繪世界裡的一幅畫,可以是文人筆下的一首詩歌,可以是眼眸視窗裡的一段故事我愛這裡,就像台灣人總愛踩著自己的土地,述說台灣的美麗時光悠悠,日昇而日正當中而至日落,阿里山的日出,映照著永恆,生生不息,源源不絕,我們都在嚮望,也珍視著,等待下一段日出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