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的重要
「引導」可以讓孩子在學習的路上,發揮潛能,理解老師的課程內容;「引導」可以直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間接養成各學科的學習能力; 因此,好的引導過程,可以讓學生的學習進入維果斯基理論中的潛在發展區。
有一次我在上語文課時,我請孩子們說說看他們所認識的「名人、偉人」包括哪些; 沒想到他們的答案,清一色都是當紅的影歌星、政治人物; 我引導他們繼續思考,請他們說說看上音樂課時,老師曾經跟他們提過哪些音樂家;這時,學生的答案開始被激發出來了,包括貝多芬、莫札特、舒伯特; 我又繼續引導,請他們說說看,美術課時曾經提及哪些書畫家、藝術家?學生的答案也紛紛出現了張大千、畢卡索、梵谷; 於是,我請他們拿出國語、社會等課本,找出一些人物; 當然,這些人物未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人、偉人,但至少是某個領域,或是對孩子來說值得學習名人或偉人。
有了這樣的引導之後,我繼續延伸到造句; 以往孩子們的造句,常常脫離不了和考試、課業、3C產品、被罵被打…等,如:「如果我考試考不好,爸媽就不讓我出去玩」、「只要我功課寫完,就可以玩手機了」,但搭配剛才的名人引導之後,孩子可以造出「如果能夠聽到貝多芬的音樂會,那該有多好」、「只要我認真學習畫畫,就可以像畢卡索一樣畫出美麗的作品。」
數學是富思考與邏輯的學科,社會是一個需要觀察、理解的學科,英文是一個需要語言表達與溝通的學科,體育是一個考驗學生肌耐力的學科。每一個學科的老師,都需要有教學引導力,才能看到不一樣的教學風景; 因此,只要老師能善於引導、持續追問,都能問出孩子原本沒有思考到的答案,激發學生的思辨、判斷的能力。
是的,孩子最初的學習像一個花苞,經過引導之後,就能順利開花並結果。杏壇上有句激勵老師的話,稱之為「循循善誘」,意即是慢慢的引導、誘導,使其展現良好的一面; 只要老師能秉持著耐心、好好替孩子搭建學習的鷹架,相信必能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