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幸到廈門上一堂語文課,其間之震撼,至今依舊縈繞腦海,久久不能自已。最讓我有感而發的,莫過於對岸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了。
我上課的對象為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當我不論詢問簡單或困難的問題時,只見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都蠢蠢欲動,急著發言。我點了幾位學生,他們幾乎都能流暢、有自信的表達,而且回答的內容非常的詳盡,而且回答不週延之處,其他同學亦會搶著深入補充。這樣的表達能力,足足是台灣學生所缺乏的。
友人去年參觀大陸某中學,回來與我們分享,說中學生上課可以和老師用「理」來論辯,提出有利的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對的,一來一往,學生絲毫不比老師差; 我們感到不可思議,因為我們的中學生、大學生幾乎無人能如此。
既然事實是如此,我們可以怎麼加強台灣學生的口語能力呢?我認為,我們的國語課或任何科目,一定要有機會讓學生說話,即「說出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的話,如果不能達到這種階段,至少要讓學生能說出完整的話、流暢的話、有勇氣站在座位或台前說話。老師可以丟出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兩兩、小組討論發表,也可以請學生輪流分享一個話題、趣事、報告等,有時甚至在班上訓練辯論、演說、說故事,都是很好的口語練習方式。
其次,我認為我們的作文題目,可以多一些「說理」性質的。去年國中會考的作文題目為「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為什麼許多學生覺得難寫?因為以往都是記敘、抒情成分居多,突然間變成「說理」,讓許多學生措手不及。但說理可以訓練學生提出觀點、立下證據、舉例說明、邏輯思考,遠遠比單純的修辭記景、抒情來得更有批判性。有了這樣的訓練,對理的抒發並延伸到口語表達,一定有幫助的。
再者,一定要培養學生看報的習慣,最好的方式是請學生說一則新聞、說自己的觀點; 看報可以培養視野,讓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會只停留於「家庭、學校」,而是可以拓展到全台灣、全世界,眼界寬了,內涵豐富了,說起話來自然有自信,左右逢源,觸類旁通,會發現所有的知識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
大陸有十三億人口,要出頭天一定要「爭」,口語表達能力,就是在全班舉手當中「爭」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