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電話,使命必達?
孩子的心遺落在假期裡
開學了,這幾天全台各地下起陣陣細雨,讓溫度更顯得「每況愈『下』」; 開學的幾個準備天,有些小孩子的心還在放假,時而出現脫序的狀況。
小聿上學遲到了,理由是天氣太冷了,賴在被窩裡不想起床,母親一早接到我的電話,趕緊從公司「飆」回家中,再火速載小聿來學校,整個過程約一個多小時,可見母親上班的地點,一定不近。
筱琪忘了帶午餐餐具,我請他到午餐辦公室借一組碗盤,她不肯; 我又請她用早上的早餐盒子、筷子勉強充當一下,她也不肯; 她趁我不在的時候,打電話到爸爸上班的地方,請爸爸幫忙送過來,幸好爸爸的工作地就在學校附近。
冠廷寒假作業忘記帶,在前一天我已抄寫聯絡簿,請全班記得準時繳交,以便學校抽查; 冠廷的阿公不捨得冠廷因未帶作業受罰,騎著腳踏車,在風雨中送來…。
類似的事件,在許多的班級、學校中陸陸續續地上演著,常讓第一線的教師感嘆: 「父母親怎麼這麼願意配合孩子的予取予求!」。
愛孩子就該任其予取予求嗎?
這樣的真實案例,乍看之下,是父愛、母愛的表現,但是仔細看看這些情況,卻發現這些「愛」,往往是造成學童的不負責任、慢不經心的濫觴。真正的「愛孩子」,應該是讓孩子有機會學習成長,學習獨立,偶爾受一點苦也在所不惜,甚至找機會讓孩子碰碰釘子,學習面對挫折與逆境。我們常說,給孩子魚吃,不如教孩子們如何釣魚,就是讓孩子有學習自我謀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父母親對孩子的要求,總是來者不拒,任意滿足,這只是「溺愛」,只是「孝子、孝女」,也更是時下所謂的「直昇機父母」!
在我的教育觀中,我認為除非是問題出在父母身上,否則孩子的過錯應該交由孩子自己來承擔。 什麼是父母的問題呢?比方說,父母因為上班工作,而無法簽孩子的聯絡簿,導致隔天學生的簽名欄位是空白的; 或是父母因為看不懂字,而無法代為決定; 父母不在家,而無法完成親子作業…等。而孩子的問題又是什麼呢?包括聯絡簿、通知單等東西忘記帶回家,所以隔天無法交差; 作業完成了卻放在家裡; 作業未依照老師事前的規定來完成…等。而只要是孩子的錯,其實父母不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替他們說話,也不需要刻意完全替孩子解決,因為一旦幫了一次,未來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都會接踵而來。
一通電話,使命必達?
現在的電話、手機相當的便利,但也無形中造成更多孩子的依賴與卸責。在孩子的觀念中,他們認為家裡有人,只要一通電話,家人便會「使命必達」,解決所有在校的疑難雜症; 而這時候,父母親就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包括是否要對孩子妥協、是否要狠下心腸讓孩子嘗點苦頭,或是會不會輕易被孩子所說服; 每一個抉擇,都需要智慧,每一個抉擇,都得「重重地放下」,千萬不能當「濫好人、濫父母」!
孩子要學會成長; 孩子就像風箏一般,當父母親越鬆手,越讓孩子自己學習面對困境,他們便越有可能飛得更高更遠。我們不要當孩子的影子,無時無刻黏得牢牢的,只要在必要的時候、危險的時候、在校生病、發生突發狀況…時,給予協助,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