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礦災的新聞事件,席捲了全世界,讓地球上所有的同胞們,都見證了這不可思議的奇蹟與歷史性的一刻。三十三位礦工,歷經了六十多天的煎熬與掙扎,終於在各界的鼓勵與援助下,編織了一段美麗的故事,順利脫困,重現天日。
智利礦災是一個眾所注目的國際大事,同時也是值得我們在教育現場,告訴孩子的教育課題; 這次,三十多位的礦工們,之所以能夠大難不死,也必有可值得借鏡之處; 除了可以做為未來校園意外發生時的應變參考,更能做為災難發生時的生存法則。
首先便是「組織分配」的重要性。在礦災中,工頭領班顎蘇亞是幕後成功的推手; 當災難發生時,他迅速將三十三人分配為三組,包括礦坑情況探查、糧食分配、聯絡地面人員…等,各司其職,讓大家順著可行的方式,不慌不忙地渡過每個計劃。一個組織原本就需要有條不紊的秩序與規範才能順利運作,更何況在災難當下,更須如此,方能處變不驚。
再者,便是「退讓」的精神。在這次報導中,我看到人性最善良的一面;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還有力量生存,便想把救援等待的順序優先讓給其他人; 確實,適時的退讓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尤其在今日的社會當中,許多的廣告經常告訴我們「心動不如馬上行動」、「手腳要快」、「機會難得,要買要快」,反而養成大家看到利益就「你爭我奪、目中無人」,因此,這個事件中,不搶第一的寬闊行為,更值得學習; 也印證了「退步原來是向前」的崇高思維。
事件當中,對於生命的堅持、相信,以及彼此激勵、打氣也是這次能夠成功的關鍵。當遇到困難時,勢必要沈得住氣,靜下心來以智慧解決,以圓融的態度來面對; 堅持便是一種等待,相信更是奇蹟出現的動力之一,而激勵則是讓彼此更有動力走下去的助力。
在教育現場,何嘗不需要有這樣子的能力? 透過組織分配,讓班級的幹部能夠做好份內的職責,讓學校的行政組織更有分工的可能,進而營造善意的校風與和諧的氛圍; 有了退讓,同儕間、師生間,甚至教師同事間都可以減少無謂的磨擦; 而堅持,更是學生所必需學習的課題,也是教育繼續向前的推手。
智利礦災,帶給我們的,不只是一個單一的新聞事件,而是一個充滿機會教育與生命課程,更能讓我們在浮躁、功利的社會中,得到一絲絲的慰藉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