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動手練習的重要性

我曾帶過一個孩子,唸到小六了,連自己的姓名都會寫錯,而且他也不是多愚笨的孩子; 因為每次要寫作業、考卷時,他總是只寫「名」不寫「姓」,導致姓「鄭」的他,常常少了「口」字裡的一個橫畫; 我又繼續問他:「你以前的老師或是爸媽都沒有發現嗎?」他說:「以前每次都是貼姓名貼,不然就是蓋姓名章…」。

    回想這位學生,我意會到學習過程中,「動手習寫」的重要性; 更發現,這是資訊普及導致手寫的機會變少,以及工具越便利,越導致人性的懶散。

    現在的班級,依舊常看到孩子讀課本不拿筆的,不然就是拿著玩具在手上把玩; 往往眼睛看過,就代表「讀過」了。也很多孩子,明明只有「瀏覽掃過」,甚至辯稱讀過,考出來依舊一蹋糊塗; 理解力不好是其次,有些連最基本的國字都不會寫。我常告訴孩子,當你看每一個生字、每一個語詞,總覺得「長得很正確」,文句的表達也「敘述得很通順」,但是當你親自要寫國字、寫單字時,卻發現這個字突然多了一劃,英文單字卻少一個字母。

     又以數學來說,課本已經將例題的算式很清楚地條列出來,如果孩子只是「看過去」,而沒有「動手算過」,那麼,考出來的題目,保證有很多都不會寫。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我國三時候,當時數學有一種題型稱為「證明題」,每當我們看完解答時,總會覺得:「寫得真合理,為何當初沒有想到呢?」而此時如果沒有再動手寫過一遍的話,保證下次再出現類似的題目,一樣無法得心應手。這種情形,在實驗上也有證實:「看過只代表片面記憶,當訊息過多或時間一久,就可能逐漸忘去; 但『動手』做過,可以刺激腦神經的連結,反覆練習,就能逐漸形成長期記憶。」

    我曾告訴孩子:如果我們只在一旁看吳寶春師傅做麵包、只在游泳池畔看選手游泳、只看畫家在畫畫、只看技術員在操作技術,那麼,回到家我們就會這項技能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重要的是,當我們在看他們在實作的時候,我們更得不停地練習、模擬,才有可能達到高階的境界。

    在這次的段考中,大部分的孩子在國字、語詞以及英文單字的書寫,都有長足的進步,我問他們:「你們知道為什麼這次會進步這麼多嗎?」大部分的小朋友都能理解:「因為有親自動筆寫過,就比較不會忘記…」。的確,看過不代表讀過,更不代表吸收進去; 重要的是,寫過就代表有練習,也看的到正確與錯誤的地方,進而有修改的機會,如此一來,還能不進步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