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有些名醫看診人數每次動輒上百人,一年總人數逾數萬,造成看診量超多,工作時數超時,病患就診時間超短的「三超現象」。其實,何止醫院裡有名醫現象,在教育界裡,亦有「名師」、「名校」的情況。

    最近正逢各國中小新生入學招生作業結束,各校開始定班級數、教師缺額…等; 就在登記入學之前,幾位家長憂心忡忡地跑來問我:「老師,你們學校有沒有哪個老師比較會教?」、「老師,可不可以指定讓誰教?」我回答:「我們學校每個老師都很認真,沒有名師,但有良師。」

    幾天前,報紙曾刊載台北市有家長願意租戶籍,每年二十萬,只為了擠進明星學校; 也有不少家長送禮送紅包,只為了把孩子送進名師、名校。筆者看過陳之女士所寫的一本書:<<沒有資優班>>,內容提及每個人的受教權、受教機會、受教起跑點都一樣,沒有好班、好校,也沒有壞班、壞校; 芬蘭教師部長得知台灣正流行教師評鑑,疑惑地表示:「為什麼要評鑑,老師不都應該是好老師嗎?這不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嗎?」的確,以這樣的觀點來看醫院,亦然,「為什麼要擠名醫? 每個醫生都該是好醫生,如果沒辦法讓每個醫生都成為好醫生,是醫學教育和醫療體系的問題」; 「如果不能讓每個老師都是好老師,讓每間學校都是好學校,是師培機構和教育制度的缺失。」

    現今,依舊有家長抱著:「不打不成器」的舊觀念,認為「這位老師是以打出名的,是名師!」,而其他默默耕耘,以愛和關懷,一步一步陪著「憨雞」慢啼的老師,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只能被認為是「不會教」的。究竟什麼是名師?什麼是良師?家長要的是什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