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出來的自信—多元發展
以前我們班上有一個孩子,課業成績明顯的落後,但是游泳成績異常的傑出,在我和她的談話中,可以感受到她對於游泳明顯的熱愛,於是和她的父親商量,希望可以將她轉學到推廣游泳的學校,以滿足她的學習需求。
這幾天,恰巧是高雄縣中小學聯運的日子,我恰巧遇到那位學生還有她的家人,他們很感謝我適時給予協助,找到孩子的優勢項目; 她的教練不但對她很有信心,還說只要跟得上訓練的腳步,一定可以參加未來各式大大小小的比賽以及國手選拔; 更令人高興的是,她還有一位專業的奧運選手級的專屬教練負責培訓。我不是游泳專長的老師,但是看到她的轉變,也看到父母親敢放手讓孩子接受體育的訓練,真的非常佩服,也深深覺得非常不簡單。
其實,在我們的教育當中,「多元發展」早已被喊得震天價響,不論從學者的論述,或是課程的安排,都可以看出教育當局的用心,但是能夠接受這樣理念的父母親的確不多,也造成推行上的困難。最主要就是因為「看不到實質的未來」在哪裡。一來是升學管道的不暢通,二來是職場缺額的供需不成比例; 簡而言之,具有游泳專長的孩子,未必有適合的學校可唸,或是有適當的職缺讓他發揮; 所以導致多數的父母只能放心給孩子走「最傳統」的路,而最傳統的路莫過於「唸書、考試」,於是衍生出補習、填鴨、壓力、不快樂、志向不合等相關的名詞。
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等到十多年後才可能實現。為什麼呢? 現在的國小生父母,大多是民國五十到六十年出生的,在他們年代,整體社會環境與教育方式是非常保守的,所以他們只會習慣用小時候的那一套被教導的方式來教自己的孩子; 慢慢的,等到六、七十年出生的這一代,為人父母之後,才可能以小時候受到逐漸開放的教育態度來教孩子,對於創意、多元也普遍較能認同與包容; 而民國八十年出生的這一代,現在大約二十歲,也正值大專時代,不論社團、文化、人際、資訊等,各項刺激與人才都相當活絡,十多年過後,相信他們對於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又會顯得特別開放,也更具挑戰,也更能接受多元發展、多元學習的方向。
多元發展,其實是一個理念,一種逐漸被接受的過程; 它打破了智育為主的傳統學習模式; 但是,要讓多元發展被大家所接受,整體學制、社會風氣都應該先改革,否則,會變成家長很支持,但是大環境不配合的窘況。迦納教授在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也逐步地改變了當時一批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因為比預期的成效還要好,才能到現在成為多元發展理論的基礎。
我們常說:「上帝為你關了一扇窗,也會為你開一扇門」,就是告訴我們,這條路走不通,還會有另外一條等你去挖掘。我們身為師長的,有時就是扮演「挖掘」的角色。如果一個孩子,他這方面表現不行,我們硬是逼著他學,反而會埋沒他其它的潛能與學習的機會。
而在這幾天的中小聯運中,我看到以前那位學生的眼神、氣色,可以明顯感受到他胸有成竹的一面; 以前在班上總是不起眼、被嘲笑的,現在可以在游泳池旁糾正同學的姿勢、主動教學弟妹游泳、幫教練紀錄成績,我真的看到多元發展、挖掘長項帶給一個孩子的正面能量。
- Feb 10 Wed 2010 19:06
「游」出來的自信—多元發展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