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個別差異

最近閱讀了幾篇名家散文,讓我感觸良多。第一篇是 葉綠娜 小姐所寫的<我心中的山>,文章描述他心中的山,是一團黑黑的山,上有幾朵縹緲的雲飄過,但是他的美術老師不允許葉綠娜畫得那麼簡單,於是葉綠娜改畫一幅色彩鮮豔的畫,老師喜歡極了,但卻不是葉綠娜真正想畫的圖。第二篇三毛的<拾荒夢>,三毛描述他小時候想拾荒賣冰,但老師不允許,三毛只好順著老師的意,寫下他希望可以當醫生,救數百萬同胞; 以三毛的個性,他真的想當醫生嗎?

    第三篇完全突顯出黃春明先生的個性:黃春明寫了一篇<屋頂上的蕃茄樹>,老師質疑為何蕃茄會長在樹上?黃春明大力辯解,儘管被老師修理,他依舊據理力爭,只想證明他真的看到蕃茄樹長在屋頂上。

    這三篇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個性,在數年後,都造就出了文壇的大文豪。小時候的他們,就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個性; 葉綠娜與三毛是俗稱「乖乖牌」的,老師說一就是一,不敢違抗命令,有所造次; 但是黃春明先生就不是「省油的燈」了,老師說的未必有理,我有自己的想法有何不可?

    身為師長的我們,其實每天都在面對個性上的差異,也就是教育學上經常提及的個別差異。在家裡,可能弟弟個性很吵鬧,妹妹卻很溫和,即便是一對雙胞胎,也在大腦科學上被證實在個性上的確有明顯的差異; 在家裡,也有可能哥哥是非常善解人意,妹妹卻非常自私自利; 又或哥哥唸書很主動,弟弟卻很被動; 更別說在一個小團體裡或是班群中了。

    個別差異所造成的現象沒有所謂對與錯,只有哪一樣表徵比較討喜,或是比較符合社會期待; 而這樣的期待,也往往成為我們判斷孩子的基本原則。因為來自不同家庭,也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相處環境與後天經驗,所以更逐步拉距個別差異的幅度; 其實我們都應該瞭解到一個事實: 一個時鐘,因為有走得快的秒針和走得慢的時針,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時鐘; 一個劇本,一定要有重要的角色和點綴性的甘草人物,才能突顯演員因個性所帶來的整體性; 而大隊接力、拔河更是由各種速度不一,力量不均的選手所組成的,少了一個,就注定失敗。

    當今,是一個多元文化、語言、民族、性別的社會,是一個必須相互包容與理解的社會; 面對成長的孩子,更應該多幫助學習落後的、遲緩的,而程度好的孩子,也應該讓他們有機會去拉拔後段的孩子,唯有同儕間都能相互尊重、關照,才能消弭個別差異的鴻溝,達到均質化的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