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還給孩子選擇權
有一個孩子,很喜歡和老師去麥當勞,但自從媽媽帶他去之後,他就越來不愛去那裡了。理由是這個孩子每次去麥當勞想吃兒童餐的薯條、可樂時,媽媽總是跟他說: 那些都是炸的、垃圾食物! 所以每次媽媽都擅自主張地幫他點了三樣,主餐是漢堡,副餐是奶酪,飲料是鮮奶。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非常有營養」的餐點,但事實上,可能是造成孩子不快樂的原因。媽媽每次都哄孩子說,你只要表現好一點,就帶你去吃麥當勞,誰知道,到了麥當勞,全變成是媽媽的決定,孩子只能默默承受媽媽的選擇; 當孩子說他不愛吃這些的時候,媽媽就說,「吃這個是為你好」之類的話,完全只是個人的想法。這就說明了,只有用餐環境的改變,但是飲食本質不變,孩子依舊不會滿意的…。從此之後,母親要哄孩子變乖一點,帶你去麥當勞之類的話,再也不管用了。
我常讓孩子做「決定」,這是民主社會要賦予孩子的,不能說孩子還小,就剝奪這些權利。但是還給孩子選擇權,並不表示可以讓他們為所欲為地選擇,有時對於這些選擇,仍應該「有智慧」地把關。記得我小的時候,喜歡到電動間去打電玩,那種場所雖然不是個好地方,家裡也沒有類似任天堂的遊戲機,所以家人為了滿足我的喜好,特定帶我們幾個孩子到電動間去玩; 不過從那次之後,我再也不進去了,並不是因為爸媽不准我去,而是我一進到裡面,馬上聞到一股煙味,每個人都在拍打電玩按鍵,講話口無遮攔,心裡害怕極了。從此之後,我再也沒踏進去過了。在這個事件,爸媽達成我的決定,但我也親身知道這個選擇會令我產生恐懼感的。
我告訴那位媽媽,不妨讓孩子自己點想要的餐點,只要不是常吃那些東西,不致於嚴重影響到身體健康,更何況來到麥當勞,不就是要給孩子鼓勵的嗎?或許等到有一天,學校老師跟他們提醒到,少吃油炸、少吃甜食等,孩子自然可以降低對垃圾食品的慾望,而乖乖選擇較好的飲食。雖然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是一味用禁止,不給機會的方式,是「被動的學」; 在親師生的溝通中,我們也發現教師的一句話,比父母的十句話,有效多了。
在面臨選擇時該讓孩子「擇你所愛,愛你所擇」。以前我有一個學生,今年要升高一了,我在網路上和閒聊,得知他考上了高中,印象中,前陣子他一直說他想唸餐飲類的高職,於是我納悶地問他為何改填高中了呢?他無奈地說,是媽媽叫我填高中的,所以這二個星期來的輔導課,他唸得很不愉快。
國中生是轉變為成人的階段,身為父母的,都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決定,不能以大人的喜愛來決定孩子的選擇。我常告訴孩子,既然你選了這個決定,你就得為你的決定負責,結果是好是壞,由不得人; 結果是好的,固然值得高興,結果不盡人意,也得勇敢承受。重要的是,我們都要教孩子面臨多重選擇時,都應該「理性做決定」,思考一下為何選這個選擇?選了之後會不會後悔?在過程中是否會有不如預期的順利?不選擇其他選項的原因是什麼?那些選擇真的不好嗎?慎審的思考,判斷理想的選擇,是一種學習,也是培養責任感的開始。所以,讓孩子在做這個選擇的時候,請再次叮嚀用心抉擇。
「給孩子自主決定,就是給孩子一個『尊重的選擇』」,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大人安排,也讓孩子從中知道,在學習與社會化的過程中,自己的行為是佔大半部分的,自己的決定可能影響大局,就像同心圓一樣,可能無形中觸及許多面向; 「提供孩子諮詢的管道,就是『溝通的選擇』」,孩子經歷的事情絕對比大人還少,就如同大人常說的,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基於這個立場,師長要扮演兩代溝通的角色; 以往認為對的選擇(讀書至上),現在可能是錯的(多元發展),當之間出現選擇鍵時,應該彼此商議,按下最理想的選擇鍵; 「多聆聽、參考同儕的選擇 是『接納』的選擇」,當一個孩子的選擇結果令人大失所望時,記得給予接納與包容,錯誤的選擇或許讓孩子的路走得更艱辛,但請記住,在挫敗中的學習過程,可能更能為下次的選擇做準備,父母親也要提供許多相關的選擇意見與經驗案例,給孩子參考。
21世紀是尋求機會、勇敢選擇的時代,培養一個肯會思考、肯自主的孩子是刻不容緩的事; 給孩子一個選擇權,然後看著孩子在選擇的過程中所享受的等待期,也是教師的學習機會。試著放手一搏,也許孩子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被動、擔小,接著,我們就可以看到海闊天空的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