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現場中,我認為學生最大的問題之一,在於「口語表達能力」普遍不足,說起話來不夠流暢,亦不能對某個事件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論述,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去重視的課題。

    我經常到大陸交流,也感受到不論是當地的老師或學生,說起話來胸有成竹、自信滿滿,說明一件事時可以旁徵博引,舉一反三我研究其國小的語文課本,在低年級安排有「聽話、說話」的活動,從小便養成其說話的技巧,經過多年的訓練,也難怪乎個個說起話來,侃侃而談,毫不怯場。此外,整體課文的編排,與塑造出來的學習環境,林林總總對語文的重視,都強化了他們對於聽說讀寫作的能力。

    我在台灣上課時,常喜歡問學生:「你對這一課、這一句話、這個事件有什麼看法嗎?」不只國小中高年級的學生提不出看法,連一半的國中及高中生也都摸不著頭緒,因此,我只能引導再引導,試著引領他們說話、搭建鷹架,理出論點。其實,台灣的孩子不是不會說話,而是不太會說出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的話,連介紹自己、讚揚他人、表述生活瑣事都吞吞吐吐,極為羞赧。也難怪,台灣一批到大陸讀大學的學生,無法適應,打包行李,回台灣重拾課本。

    因此,我建議,能夠增加說話課,訓練合格的師資、編寫適宜的教材、落實口說作為評量的依據,並在大型的考試中,以論說文的寫作題目取代往昔記敘、抒情為主的寫作類型,如此一來,將可能為學童的口語表達奠基,亦能在寫作上表述自我的論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