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RGO與磨課師一段影片錄製的心路歷程

前言-資訊與教育結合,相得益彰

當資訊科技主宰了這個世界之後,我們每天的生活,幾乎都離不開三C產品;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如果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能夠結合資訊,創造雙贏價值,一定能讓教與學事半功倍,相得益彰。

    綜觀目前的教育現場,也已從傳統教學走向新式教學,從粉筆走向觸控筆,從課本走向光碟,從真實面對面走向虛擬實境; 如此的轉變,均意味著時代改變、教學方式改變、學生接受的刺激改變,更意謂著翻轉、電子、創新教學的來臨。

以筆者走訪學校的經驗為例,發現以語文領域而言,有八成的老師上課會使用出版社所提供的電子光碟,包括生字教學、課文深究、習作詳解或作文互動等; 而幾乎每一間教室配置有單槍投影役備,供每一位老師使用,甚至有些學校還有智慧教室。學生對於電子教學、動畫設計所引起的學習動機,普遍均充滿期待。

再加上這幾年來由下而上的一股翻轉潮流,教育部磨課師課程推動計畫、高雄DRGO自主學習網、台北酷客雲、均一教育平台…等,都誘發教學現場的老師嘗試拍攝或運用教學短片於課前、課中、課後學習。

 

DRGO與磨課師,點燃錄製影片的契機

    筆者有幸參與了高雄市打狗自主學習網的語文錄製片專案,也擔任教育部磨課師課程推動計畫的合作夥伴,因此對於影片錄製的前置作業、過程與結果,亦略知一二; 為了更了解這些專案計畫的可行性,筆者亦身歷其境,實地錄製影片,為教育現場貢獻微薄心力。

能力指標,教學之本

    影片拍攝主題的擇定,來自於知識節點的規劃。在規劃表格式的知識節點之前,每一位計畫成員必須先研讀過九七課綱與九年一貫能力指標(未來將改採十二年國教領綱)。在這個研讀的過程中,雖然無趣,卻是重要的; 往往老師教學年資久了,便拿起課開本開始教了,因為熟悉,所以鮮少融入、改變其教學內容,但也因此而忘卻了「教學的本質」; 而研讀課綱與指標的過程,卻能讓老師再次檢視學生基本的學習內容該有哪些。例如,平常我們常告知學生要會說話、說好話、說流暢有內容的話(粗淺、簡單),但在能力指標中,卻明確地告訴老師,說話的能力族繁不及備載,包括「能充份表達意見、能合適的表現語語言、能具體詳細講述一件事情、能養成說話負責的態度、能統整訊息並作詳細報告…」(明確、詳實)等。當我們共同讀完能力指標之後,我們才發現,原來聽、說、讀、寫、作的細項內容,是如此地複雜、多元、專業,也道出了教師確實應該深入了解,方能切中教學現場,也方能面對學生的問題。

    當這些能力指標研讀過後,計畫成員必須選擇適合拍攝的影片,也符合字、辭、句、段、篇的精神,更搭配國語文基本學習內容來安排。例如「c-2-2-4-5能說出一段話或一篇短文要點」,便是「說話能力--第二學習階段--分段指標內涵--十大基本能力--流水號」,接著再針對此能力指標的內涵,擇定其拍攝的知識點為「說話、閱讀短文」。此雖為浩大的工程,但卻更能讓老師在教學時,審視自己對課程的聚焦程度,也讓拍攝者更了解課程內容,也能讓我們思考,教學內容是否更符合學生的程度。

 

知識樹架構,無限延展

拍攝主題的架構表稱之為「知識樹」,既然稱之為「樹」,顧名思義便是一棵會持續延展、茁壯、豐富的知識樹。三年前,正逢教育部在語文教學面向大力推動閱讀與寫作,因此知識樹的架構,也羅列了絕大多數關於閱讀與寫作的相關主題,諸多拍攝影片的教師,也在讀與寫的課程設計中,研發許多有利於師生共學的教學策略; 然而,這幾年,計畫成員發現,學生近來的口語表達與寫字能力相對低落,因此,亦有意開發更多的聆聽、說話、與寫字的影片主題。所以,知識樹的架構與節點,透過能力指標的深究及現場教學的現況,亦會有增加的可能。而知識樹的節點是否有可能刪減呢?這樣的可能亦是有的。例如,原本將語文的各種修辭羅列為獨立的單元主題,如「層遞修辭」為一部影片、「譬喻修辭」為一部影片、「誇飾修辭」為一部影片; 但反思目前「修辭教學」的現況之後,發現修辭的教學比重應該逐步降低,所以最後將「層遞、譬喻、誇飾」合而為一部影片。

 

影片內容,合乎學習意思

在指標與基本學習內容的搭配之後,最終擇定了一百多個知識節點,亦即是一百多部微學習影片。從一些研究數據中可以得知,一般學生的專注學習時間,幾乎不超過十分鐘,所以計畫成員的影片錄製,約以八分鐘為原則; 此八分鐘包括主題介紹、引起動機、課程主要內容、重點回顧、題目檢測,並以補救教材的概念,設計中等程度偏易的教材為主; 成員在編寫投影片時,除了需拿捏時間之外,也得顧及實用性與豐富性,當然更要考量到學生學習的意願。

在錄製教學影片時,即為最大的任務所在。錄影時,究竟要不要露臉?要用投影片呈現還是要以白板、黑板呈現?是否要使用手寫版?是否要找專人來做精緻的美術設計?由於考量到經費,也考量到教師蒞臨攝影棚拍攝不易,絕大多數的拍片教師,幾乎都採ocamevercam或是一般的ppt的錄製功能,並採不露臉的方式錄製; 有些成員美術能力強,會自製動畫; 有些成員寫字美觀,臨場反應強,便採露臉並書寫黑板的方式; 有些追求「明星架勢」,想到攝影棚拍攝…,種種的風格,塑造了計畫成員的多元、自主,也讓教學影片更具開放性與可看性。

 

影片錄製,熟能生巧

在錄製的過程中,成員最擔心的便是「錄錯」,亦即忘稿、咬字不清、速度不適、語氣過於平淡、時間掌握失當等,由於拍攝初期,成員的技術略為遜色,所以一出差錯便前功盡棄; 逐漸上手後,錯誤率也降低,亦較有自信,也知道能剪輯,自然就能放開了。在錄製中,亦面臨到版權的問題; 如果引用到教科書或某張照片,是否會侵權?以及該如何處理後續的版權問題?最後在成員的一致同意下,成員盡量「自編、自寫、自畫、自拍」想要的素材,如此一來便沒有侵權的問題,還能讓自己所寫所畫所拍的內容錄成影片,增加成就感。

 

化不可能為可能-我完成了大量的學習影片

教學影片,目前已可在高雄市的自主學習網上架了,亦搭配了學生闖關拿金幣的制度。在我詢問學校教師後得知,有一部分的老師不太清楚這套教學影片的目的; 有些不知道有這套教材; 有些認為課程進度過趕,沒有時間點閱; 有些覺得目前出版社已經做得不錯了…; 也有老師給予正向回饋,例如呼應教學需求、微短片學習的時間符合學生能專注時間、教師與學生均受用、內容簡短但直指核心; 有的學生說回到家幾乎沒有時間能點開來看; 有的學生喜歡闖關遊戲; 當然也有一些學生認為對於自身的學習是有幫助的。對於筆者個人而言,此計畫激勵了自己的專業增能,平日鮮少研讀能力指標,也鮮少將資料彙整成投影片,更別提將之錄製成影片了; 但是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習與省思,我更瞭解教學的意義,也更能和成員針對影片內容來對話,更知道自己所拍攝出來影片,是可以造福眾多師生甚至家長的。二年前,當我看到<<可汗學院的教育奇蹟>>一書時,開始點燃了我的影片錄製動機; 當時,我認為這是辦不到的事,也認為自己怎麼可能有能力做這些事,但二年來的累積,除了計畫成員陸續完成了六十部影片之外,我亦利用空閒之餘,錄製了近百片的教學影片,每一部約五分鐘左右; 過程中,我梳理了國語文的教學元素,融入了創意的小單元,加進了老師與學生應該知道而課本沒有教的,也嘗試開發了不同系列的微學習課程…。因為興趣,所以投入,因為投入,所以用心; 我們的成員,都在過程中,看到翻轉微學習的曙光。

 

經驗與建議

以個人參與錄製的經驗而言,筆者亦想針對未來有意參與拍攝計畫的成員,或是有興趣自行研發影片教材的老師,可以朝向幾個面向去思考:

()個人的錄製風格:有些老師的錄製風格是嚴肅的,有些教師的風格為活潑的; 當然針對不同的年齡層也許有不同的需求; 筆者建議,若對象為國中、國小的學生,可以採趣味化、活潑式的方式來錄製,引起學習動機。若是高中以上的課程,則應更重視內容,風格亦較嚴謹較佳。

()影片系列的連貫:由於每一次的拍片工程(含製作ppt、蒐集資料、寫稿、後製)都是浩大的,少則半天,多則一天、二天; 因此,一系列若五部影片,可能需一個星期; 所以,拉長時間,便可能導致風格產生差異,這些都是未來要考量的。或是每個系列的開頭,是否採用同一模組、版式,以方便學生有系列且連貫式的學習。

()影片拍攝的模式:目前在youtube或是影片學習平台上,舉凡英文教學、桌遊教學、空大課程…等各式教學影片,都可以看出有許多不同的拍攝模式,有的採手寫版書寫,有的採大螢幕教學小螢幕呈現臉部表情; 有的只秀出投影片及重點; 有的場景設定在教室中並與學生互動。每一種模式,都有優缺點,只要拿捏得宜,順其自然,便是好的影片。

()課程主題的濃縮:由於只有八分鐘左右的影片,且要在八分鐘內清楚呈現概念主題,並包含引起動機、主要內容、問題思考與統整歸納,因此拍攝者必須掌握好時間,切勿毫無架構地呈現; 由於無法實地與電腦前的師生互動,所以如何吸引人、抓住目光、虛擬互動,便成了一種拍攝智慧。

 

結語-影片錄製,翻轉學習風氣

    磨課師課程計畫,是教育部所推動的新興政策,它翻轉了舊有的學習模式,創新了教學的習慣; 它讓教師再度檢視如何精緻、濃縮自己的教學,也讓學生能反覆、無壓地自主學習。目前在各縣市局處、教育部、私人企業組織等,均紛紛吹起一股拍攝微學習影片的風氣,這是一股教師自覺的力量,也是翻轉學習的風潮; 筆者相信,未來的知識樹架構與影片的遠距微學習,應該會成為一種學習風氣,翻轉台灣,甚至翻轉世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