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閱讀理解的問思教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一個創新、活化的學習場域中,因為有教師的問與學生的思,才能讓課室充滿互動的氛圍; 傳統中,我們總認為,老師必須不停地講課,不停地灌疏學生知識,才是認真的老師; 然而,時代變遷了,我們需要的反而不是「不停講課」的老師,而是「不停拋出問題」的老師; 那麼,同樣的,怎樣才是「認真的學生」呢?

 

問與答,建構出問思教學

   透過閱讀理解,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希望學生對於一個文本,能夠達到哪些層次,並且希望學生能夠用筆述或口述的方式,完整表達自己的思路歷程; 更甚者,我們希望了解作者為文的目的、背後動機、寫作手法,乃至讀者易位為作者時,會不會有不同的詮釋、傳達與想法。而問思教學,就是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不斷地理解、監控、反思、提問; 可以是自己與自己對話,可以是老師與學生對話,可以是學生與作者對話; 每一次的對話,其實就是問與答的建構,有問必有答,也必有思考的過程; 這樣一連串的閱讀行為,逐步構成了真正的問思教學。

   對於「問思」,其實有更多的學者提出了不一樣的論點,究竟是「先有問再思」或是「先有思再有問」?不同的問會不會產生不同的思?不同的思可不可能滿足同一個問; 這牽涉到問者與思者的生活背景、思考方式與各種可能的因子。而「問與思」的對象為何?是教師來問,學生思考問題?或是學生嘗試提問,並思考自己的問題是否符合核心概念?或是學生提問、教師思考其合理性、邏輯性與流暢性?總而言之,我們進行閱讀理解的問思教學,便是希望學生「能問」又「能思」,這才是最終的目的。

 

問思教學裡的命題層次

   當教師在進行問思教學時,首先必須了解「如何命題」; 命題的層次性極為複雜,牽涉到不同的指標與評量的向度。就簡單的命題而言,教師可以從文本中,自行尋找最容易解答的部分來設計提問,通常可以是是非題、填空題,而這種學生容易回答的題目,在理解的層次上,即屬第一層次,亦即學生可以不用看完整篇文本,只要找到與題目相吻的文句,即可作答。

   然而,問思教學並不是只有「第一層次」的佈題,我們必須培養學生更多深層理解的可能,例如: ()請從第二段的「爸爸生氣」和第四段的「爸爸生氣」中,分別找出他們生氣的理由。()請從第一段中判斷主角可能的心情為何,為什麼?()從開頭到結尾,如何畫出情節的高低起伏?()如果第四段沒有提到「小花貓是我寂寞時的玩伴」會不會影響整體的精采度?()作者的寫作手法為何?()可不可以在文本中找出證明颱風是帶來悲劇的理由?…。筆者舉這些實例,只是要表達「思考」是很重要的一環!問思教學是要培養學生能夠針對題目,再回到文本去檢視可能的線索與答案; 在整個思考的過程中,也許是順利的,也許是不順利的,也許想法是正確的,也許想法是不正確的; 但這些都並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思考的歷程、討論、澄清、釐清異見與提出見解的能力。在筆者教學的經驗中,常有教師會詢問,在設計題目的過程中,很難去釐清究竟是屬於第二層次或第三層次,然而,筆者認為這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都已經設計出「有層次」的問題,而非僅僅停留在形、音、義的解讀。

 

問思教學的文本分析

   在做問思教學的題目設計前,其實教師也可以針對一篇文本,做深入的分析,例如()第一段屬於總說,第二段屬於分說一,第三段屬分說二,從中找出段落間的關係,意即做結構的分析。()從第二段的結果來推知第三段可能產生的行動,意即做預測策略的佈題。()從第三段與第四段中找出相同的中心思想,在這相同的思想中佈題。()找出第二段最關鍵的字詞句,在此設下問題。()在同一段的文句中,找出前後文的關係。()在文本的各段落中,找出相同概念的段落加以整併、提問,並說明整併的理由。

   當教師分析完文本、設計出題目之後,一定會有學生無法回答教師的問題;在實施問思教學時,應試著採取不同層次的問法來詢問學生,並給予線索來引導思考。例如,第一次的問法為「有沒有小朋友可以找出理由證明為什麼物價會越來越高?」第二次的問法為「有沒有小朋友可以在第三段到第五段中,說說看為什麼物價會越來越高?」第三次的問法為「小朋友,你們覺得東西為什麼會越來越貴?你們生活中有遇過東西漲價的經驗嗎?有沒有和文章裡的很像?」每一個問題都有所謂的「核心概念」,也就是最希望學生「觸摸到的點」。在傳統的回答中,我們往往允許學生能多說一些,甚至有些學生將這段文本全部寫/唸下來,但卻將無關緊要的答案也列出來; 然而,在pirls正式的測驗中,「並不是寫的多分數就高」、「就算寫很多,沒有達到題旨,也是0分」。

 

問與思-達到核心概念

   因此,從題目的三種問法中,就是在考驗學生能否在「異題同旨」的佈題中,抓到重要的關鍵,這也是教導學生要能確實掌握重點的能力。所以,平常教師可以找各式的文本,利用說大意的方式、找關鍵字句的方式、刪除句的方式,請學生找出各個段落「真正重要的地方」; 在教導說話時,可提醒學生,試著將「長話短說」、「講重點」,以達到此效果。

   在問思教學的最後,通常會請學生自行檢核,究竟這麼多的提問、討論、價值澄清、重點整理…,是否有幫助自己更了解文本,或是對於新的文本,用所寫的閱讀策略能否較快找出重點何在(學習遷移); 或是是否有能力做段落大意的摘取、內容統整乃至自行設計問題、提問。問思教學的終極目的,就是提供一個大量提問與大量思考的機會,讓學生能自己針對一篇文本,進行多次的閱讀,並且在閱讀中,抽絲剝繭地找到線索、關鍵、情境、論點、再慢慢凝聚成一個主題、一個自己的想法,這才是真正的有效閱讀。筆者相信,當教師能問出重要的問題,學生能思考出合理的方向,必能提昇學生的閱讀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