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段教育的路──<<下一站>>
如果說,弱勢的孩子,像缺月、像殘枝,那麼,因為有教育的力量,才能彌補缺月之憾、才能灌溉成蓊鬱大樹!而每一位關心孩子、關心教育的人們,就像養料一般,讓孩子得以順利長成。
長期關注偏鄉教育的李家同教授,這次寫了一本令人感動,又令人對教育時事忿忿不平的書──<<下一站>>。李家同教授擅長以說故事的方式,將弱勢孩子的遭遇,以溫馨、祥和的筆調帶出來,並讓他們透過善心人士的扶持而得到救贖;這些筆下的故事與人物,未必是真實世界所發生的,然而,這樣情境的營造與情節的鋪陳,卻讓我們有更多的反思──若這個事件真的存在,我們如何有智慧地去解決?
書名訂為<<下一站>>,其實是來自於書中的一個篇章<下一站>,內容描述有一位大人正在坐火車,突然間,大人夢到自己得到一億元,但他無動於衷,因為大人的錢財實在太多了,連一億元都不足以讓他起心動念;大人驀然想起,如果我一直追求錢財,那將是人生永無止境地追逐、追逐、再追,正如同火車向前駛進一般,下一站,下一站、下一站,永遠沒有終點…。
這本書有更多的短篇故事,如<問路>、<K.S>、<解藥>、<同學會>、<多話的黃師傅>等十一篇,而後半段有更多是李教授對於現今教育政策及教育時事所發出的慨嘆,共計有二十四篇,包括<誰讓學生死背的>、<正視霸凌,讓他脫邊緣世界>、<不因材施教,難怪孩子挫折>、<別再遇缺不補,偏鄉需要好老師>…等,當然,還有一些是李教授關注的經濟、產業、台灣前途發展的投書,娓娓道來,讓人感佩其對台灣整體教育環境及社會脈動的投入。
而李家同教授會寫出這樣動人的文章(前半部)和發人深省的議論(後半部),其實也其來有自。他長期在南投偏鄉投入基層教育,寫過好幾本淺顯易懂的英語、數數教材,為的就是要弭平城鄉差距,讓弱勢的孩子有機會讀得懂主要科目,並藉此翻身,也讓偏鄉地方的孩子,能夠獲得足夠的競爭力,和市區、中上階層的學生共同學習。而同時身為大學教授與校長的他,當然更關心高等教育、社會趨勢的走向,以期利用其手中的資源與人文關懷,帶領大學生走向該走的路,帶領台灣社會往國際化、世界化邁進。
在往高等教育投入與往小學教育紮根的同時,我們看到李教授確實做到台灣應著力的方向:「扶弱」與「拔尖」。一個進步的國家,需要給弱勢、後端的人有向上攀升的可能;同時,也得針對一群中上程度的知識分子與菁英階層,做到拔尖的可能;若只是一味地強者恒強、弱者恒弱,這實非台灣教育及整體競合力之福呀!
<<下一站>>這本書,讓我們得以思考更多教育、產業的問題;弱勢孩子的下一站,是怎麼樣子的?優勢孩子的下一站,又是如何地光明璀燦;而台灣教育、台灣整體的社會發展,它們的下一站,又是如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