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縣活化課程即將在下個月啟動,對於第一次即將參與的師生而言,既是又期待又怕傷害,畢竟這個政策在各縣市的教育界,都睜著眼瞧,看看是否需要跟進。
筆者認為,英語教學未必需要有明確的年級畫份,有些高年級的程度未必比低年級的好,低年級的也未必略遜於高年級的學生; 英語較不像數學、自然等科目,有一定的年齡、心智上的分界,因此,如何實施得更臻完美,就考驗教師如何設計課程。
筆者也希望活化課程,可試著找幾個班級試驗「小班教學」,以十人左右為主,目的就是讓師、生有較多的口語練習機會。筆者曾在補習班任教,招生嚴格限制英語班的人數,一來學生的品質較有保障,二來也符合近來小班教學的精神; 以目前國小英語課而言,大多數的師生比約一比三十,老師幾乎沒有辦法單獨聽學生的發音,以致於「聽、說」常被忽視,也因此而導致較方便實施的「讀、寫」的興起。
因此,筆者更認為,此次所推動的活化課程,應與行之有年的「英語課」有所區別,也就正是強調「聽」、「說」的能力,讓學生可以聽到、聽懂,更要勇敢的說,就算說錯也不該退縮,畢竟學英語的最終目的,不就是希望可以「溝通」嗎?
目前的英語課程,最為人所詬病的,莫過於缺乏外籍師資,欠缺學習英語對話的環境、太多的「讀寫」課程、重視筆試過於創意活潑的教學、師生比例的不適宜。筆者希冀這次的活化課程,在眾所期盼下,可以給全體親師生耳目一新的體驗,真正落實活化課程的價值,而別只是掛名,卻徒具一般「英語課」的教學模式。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