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性生活
最近閱讀了 蔣勳 老師的生活十講>>,不得不佩服 蔣勳 老師對於文學、藝術、創作,以對於人性關懷、生命態度、生的步調…等面向的入微觀察。我又想幾年前看過一部電影,描述一位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千篇一律,就是在書房、在院子、在草坪上,更重要的是,她必須要手捧著一本書,才能夠如魚得水地過生活。一個人,可以找到重心,放鬆自我,樂觀審慎地面對自己的方寸天地,倒也令人愜意。
最近因為研究所修課的關係,讓我愛上寫詩。授課老師開了一門詩歌研究的課,老師不斷地向我們「洗腦」:「詩是貴族的語言」,因為詩是貴族的語言,所以我們在閱讀詩句,就是閱讀貴族的文稿。乍聽之下,還蠻有一番哲理的。其實,詩在我們中國文學當中,也是具備崇高地位的,和散文、小說、戲劇齊名,並稱四大文學體裁; 從最有名的唐詩,一直演變到宋詞、元曲,或到民國的小說,也或多或少可以提煉出一些詩的意境; 一直到現在,有所謂的現代詩,不論是作法、用字、押韻都有了極大的文學包容。
詩,簡單來說,就是分行的散文,當然,它有更嚴謹的畫分方式。詩,絕對不會只有型式上的約束,它不論從文字、句式,或是朗誦的韻律節奏、聲調,抑或是意境以及詞語的拿捏,都與散文有所不同。懶惰的人喜歡寫詩,他們說只要短短的幾行就可以交差了事,這莫非是懶惰的人自謙的方式; 我們承認懶惰的人會交差了事,但是堪稱為詩人的,絕對不會是敷衍了事的代詞。夏宇先生寫了一首短詩,詩名為復仇>:「把你的影子加點鹽,醃起來,風乾,老的時候,下酒」; 把對一個人的憎恨,用短短的幾句話表示出來,在文句上,誰敢說他懶?但終究他還是懶得有深度,懶得有價值。莎士比亞還有一首短詩兼劇本:「開幕/一條狗走過/閉幕」,更短,就這麼三句; 但是唸過一遍再唸一遍,全是畫面! 如果再多加幾句,味道不但跑掉,而且還極其拗口呢!
前幾天的八八水災,轟動了全世界; 眼睜睜看著知本、太麻里、甲仙小林一帶的村莊,就在瞬間被洪流夷為平地,真叫人不忍!我試著去網上搜尋是否有哪些文壇人士在這一刻書寫相關的文章,我找到幾篇: 廖玉蕙--如何能微笑以對; 焦元溥--來自全世界的愛; 舒國治--大自然的巨力 常只是默默的累積。後來,我又再年輕人流行的ptt討論板上,找出一些文學作品; 我還看到某個詩社,正強烈徵求與此次水災相關的詩文稿件。我要說的是,詩其不是無病呻吟,或是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是,詩在某個程度上,確實可以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可以是激昂、悲憤的; 可以是纏綿悱側、男女情歡的; 可以是抒發情感,描寫人性、自然,描寫天人合一的; 可以是前現代派、現代派、後現代派、網路時代等。以詩入文,可以讓一個情境頓時間發亮起來; 它不需要像散文一樣,用過多的篇幅來描寫眼前的景象,也不必要像小說一樣,將事件的原因、過程等來龍去書寫得很鉅細靡遺 ; 當然更不用像拍攝紀錄片般地令人驚心動魄,毛骨悚然; 以詩入文,就是留有餘韻,撲朔迷離,看得見但卻又摸不透,似乎中間隔著一層紗,游離其間。寫詩就是我不直接、入骨地告訴你這次水災究竟死傷多少人,倒塌了多少建物,災情損失了多少億,反而用一種更細膩的表現方式,來刻畫情感、展現張力,尤其對感性的層面,加以描寫。
我怎麼去寫這次的一首詩?以詩來詮釋一個事件,固然需要對它瞭解,或者說,可以「偷」到事件的核心。以這樣的寫詩態度來面對個人的生活,其實就無所不包了。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生活裡,可以寫到今早我起床時的感覺、刷牙和起床的連結、刷牙和我過去刷牙的時空對照、刷牙和過去蛀牙的愛恨情仇…等。生活是多元的,也是混沌般的捉摸不定,所以我們有更多以詩入文的創作方式與想像空間,來表現生活的瑣事。
其實,詩性生活,就是要鼓勵大家多留意於自己的生活,像詩一樣的浪漫; 能夠用詩來寫生活,化理性為感性,化感性為深層思緒; 能夠用詩來書寫生活,固然可以變得更有韻味,不能夠寫詩的,至少也能砌一壺茶,釀一壺酒,好好讀一首喜歡的詩,把自己放逐在已逝的時空裡,我們就可以想像為什麼李白可以飲下一罎酒,然後就豪邁地寫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地開闊胸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