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都在方寸間海角天涯,轉身就是家>>

一、本書介紹

忘記誰曾經說過了:當你離開一個定點之後,所進行的空間移動,就是一段旅行; 也忘記是誰說過了,回不了的地方叫做家鄉,去不了的地方叫遠方; 又忘記是誰曾經主張,旅行就是不斷探索自我與地域的關係。

近年來,旅行的風潮越來越興盛,每個國家都紛紛打造一個適合旅人前往的國度,或者營造異國情調,或者營造一個滿足旅人家鄉的街廓,或者是浪漫的地方,或者是熱情的地方,或者是狂野,又或者是內斂。每個國家,都給旅人不同的想像這個地球村,試著營造天涯若比鄰的感覺,一種「家」的感覺。

    眾所皆知,褚士瑩先生就是一個樂在旅行與生活的旅遊作家,連他自己都說了,自己在一年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飛機上渡過,從埃及開羅到英國倫敦,從泰國曼谷到中國上海,跨越了每一條經緯線,跨越了不同的領空疆界,每一段旅程,都成就了獨特的故事; 這本書海角天涯,轉身就是家>>,是旅行的書,也是一本心靈探索的書。褚士瑩在旅行中,逐漸發現自己和「家」的關係竟是如此的巧妙,究竟他的家,是在台灣?是在飛機上?是在每個國家裡?還是他所賴以維生的電腦?

    透過旅程,「家」的定義變得更為寬廣了。試著想像一下,當你遠赴外地唸書時,「家」是你的出生地?或是你外地租屋的地方?試著想像一下,當你的房子空無一人,沒有溫暖的時候,只有冷冰冰的裝置,它還是一個「家」嗎?家是一個有形的形體,或是無形的情感寄託?

    這本書,敘述了褚士瑩先生旅居的幾個國家,也見識到了耐人尋味的風土人情。在埃及,他看到一群人居住在「死人之地」,這個地方是由長達六公里的範圍所築起來的墓園,但人民依舊在墓園中愜意地生活著,吃飯的飯桌可能是棺木,椅子可能是墓碑,但他們住起來,依舊安然無恙,心無罣礙; 他在泰國,看到有些人們雖然貧窮,衣著、飲食無法安然取得,但內心的坦然與踏實,卻足以彌補生活的空缺! 他在英國,看到倫敦的街頭擠滿的幾乎不是倫敦當地的人,而是一群群來自外地的觀光客,他開始思考,究竟「城市」的概念為何?是一群固定在街廓的人,或是一群來往其中的旅人所建構出來的?

    除了旅行,褚士瑩在這本書中更想表達的,其實是「家」的概念。家是固定在一個定點的?還是可以像日本閑古鳥(布穀鳥、杜鵑)一般自由自在地築巢、飛翔?他認為,家的存在應該是人與外界互動的過程,或是在生活中可以體認到生命存在的價值。

    現在有許多人,可以不回家,但是不能沒有電腦以及網路,我們變成了數位游牧民族,家變成了一個類似蒙古包的居所,隨時可以拆卸,隨時可以遷移。家的定義,已不侷限在屋簷下、磚牆水泥,給你一個座椅、一台電腦、一些生活費用,處處都是一個家; 這是現代人在某個程度上,可以說是進步,但也相顯得可悲。

    褚士瑩,一個到處都可以為家的人,高度展現在他旅遊個性上,展現在人際社交手腕上,也展現在飛機座艙的電腦螢幕中,天涯海角,轉身,何處不是家?只要能夠與人互動,只要能夠認同一個地方,只要能夠租個小房子,安然自在,怡然自得,哪裡不是家?

 

二、    家的定義:

每個年代,每個地域對於「家」的概念,都有著不同的思惟。在台灣,早期的三合院、四合院,到現在普遍的平房、公寓、透天、大樓,甚至是遠離塵囂的別墅、豪宅、華廈,每種建築,都展現出不同的建築美學與居住人的生活水平。在中國黃土高原一帶,有窯洞,是一種以黃土堆砌而成的洞內建築,人們就住在裡面; 赤道雨林一帶有水上築屋,當地雨水多,只好將房子建在水上; 游牧民族的家,在蒙古包裡,由於需要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遂建造出拆遷簡易又勉強可以抵禦風寒的蒙古包來。

從有形的「家」來看,它只能算是一種建築物罷了,在英文中,稱之為「house」,但一般人並不是住在裡面,因為它只是泛指一個體積、硬體罷了,簡而言之,「house」是房子; 真正能讓我們願意住進去的,其實是「home」,它比「house」多了情感的成分,那是無形的「情感」條件。想想看, 一棟豪宅,如果沒有住人,或是裡面住的是沒有交集的人,會吸引你進去住嗎?反之,如果只是簡簡單單的四合院,但親人朋友都在裡面生活,相信一定可以吸引你進去吧!

    由於時代的演進,我們對於「家」的標準也越來越嚴格,除了最基本的建物安全,我們也開始講求居住品質、週遭環境、裝潢材質、住戶互動; 儘管如此,也出現一群不愛「家」的人,他們認為家是一種束縛,雖然可以供應吃住,但也僅止於吃住時待在家中,其餘時間都在外地流連; 也有人認為家一種限制與壓力,因為過多的生活瑣事都必須與家人共同面對,缺乏較隱私的空間; 也有人認為家是一個負擔,他必須花費高額的房貸,才足夠租或買一間三、 四坪 的小套房; 曾幾何時,有「避風港」之稱的家,早已有了不同的時代屬性,也間接造成了多樣的社會問題。

 

三、    旅行的意義:

旅行,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一項美好的計畫,因為它讓我們暫時擺脫現有的環境與習慣,而走入不同步調、不同地域的想像。台灣,雖然只是一塊蕞爾小島,卻是本島居民和島外朋友特別喜歡走訪的地方。

    天下雜誌,在十年前,就曾推出一系列的「319微笑鄉鎮」的活動,鼓勵每個人可以走進台灣每個鄉鎮,看看和自己家鄉不同的景緻,拓展自己的視野; 十年過後,天下雜誌再度推行另一系列的「319微笑鄉鎮」,特別著重在一鄉一特產的認識,至少讓數十萬的旅人,得知台灣鄉土之美這是台灣特有的旅行模式。

幾年前,雲門舞集創辦了流浪者計劃方案,鼓勵年輕人可以「走出」台灣,宣揚台灣之美,並到世界各個角落旅行,深入探查當地人文風情,可以是幫助弱勢兒童學習課業、可以是推動當地文化,可以是協助醫療救護,可以是建設當地較缺乏的設施; 總之,每一個計劃都是讓旅行與服務結合為一,讓旅行不是只有吃喝玩樂,而是可以奉獻所長,展現台灣人的人性價值。

    除了空間移動的旅行型式,其實更具自省意義的旅行,在於尋找自我、認識自己。當你身處異地,你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能耐在這個地方持續探索下去,也許眼前非常陌生,又有一段崎嶇難行的路,或者是有崇山峻嶺又有峽谷湍流,你可以選擇走下去,考驗自己的心性,也可以選擇調頭就走,懷念家裡如何的舒適; 這種種的過程,都是生命的寫照,可以從中看出自己探索生命的能量究竟有多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